关于绩效技术应用实践中绩效分析环节若干问题的探讨
本文关键词:关于绩效技术应用实践中绩效分析环节若干问题的探讨 出处:《电化教育研究》2014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绩效技术日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然而国内外学者对于绩效技术的概念及其过程环节在研究兴趣上亦存在较为明显的分化,对于绩效技术应用中各细分阶段的深入探讨相对较少,对于绩效分析环节的研究仍滞后于设计、开发等绩效干预环节。与此同时,过往绩效技术应用实践在绩效分析环节中存在着绩效主体模糊、绩效差距(目标)的构成较笼统、绩效主体主动参与的缺失等问题。而明确绩效主体,采用多元化、层级化方式细化绩效差距(目标),强化绩效主体的主动参与将有力提升绩效分析环节的效度。研究结论有助于绩效技术的实践应用,也是对人类绩效技术模型(HPT)的补充和扩展。
[Abstract]:Performance technology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y scholars. However, there is a clear divergence of interest in the concept of performance technology and its process at home and abroad. For performance technology in the application of each subdivision stage of in-depth discussion is relatively small, for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the link is still lagging behind the design, development and other performance intervention links.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past performance technology application practice,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performance analysis, such as the ambiguity of performance subject, the general structure of performance gap (goal), the lack of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performance subject, and so on. Using diversification and hierarchical approach to refine the performance gap (objectives, strengthen the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performance subjects will be able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performance analysis link.) the conclusion of the study is conducive to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performance technology. It is also a supplement and extension to the human performance technology model (HPTT).
【作者单位】: 广东工业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分类号】:G40-057
【正文快照】: 绩效技术是随着教育技术领域不断发展而形成的一个新兴研究方向。绩效技术领域的重要组织——国际绩效促进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Performance Improvement,简称ISPI)于1992年发布了由Deterline和Rosenberg提出的绩效技术操作模型(HPT),该模型描述了绩效实践者在工作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仇莉娜,曹亚克;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方法探讨[J];商业研究;2005年04期
2 刘冰;索志林;;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培训[J];商业研究;2006年06期
3 李焕荣;刘得格;;企业的招聘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2006年18期
4 李春会;;论人力资源管理中员工的有效激励[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5 王辉强,杨倩,朱海莹;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6 曹惠民;;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调配与交流的理论分析[J];财会通讯;2009年33期
7 邱伟年;;评价中心技术在企业管理和教学实践中的运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6年08期
8 杜金颖;;企业员工培训探究[J];当代经济;2009年12期
9 闫长建;赵建有;;人力资本作为企业制度要素的思考[J];当代经理人;2005年02期
10 张喻;;招聘是企业留住人才的第一步[J];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1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范向丽;饭店女性部门经理职业发展危机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2 陈云;企业高层管理团队冲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3 曹礼平;跨国公司外派人员社会网络、配偶支持对其工作绩效的影响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4 刘莹;员工心理资本与企业文化契合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力;河北省中小企业普通员工激励机制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2 薛飞;CE企业技术人员薪酬体系变革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3 黄谦;中国职业足球运动员薪酬管理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朱瑾;LC旅行社导游人员胜任力模型的研究及应用[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5 朱新英;T公司薪酬体系优化设计[D];山东大学;2011年
6 余红丽;浙江制药企业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与薪酬激励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
7 巩晓婷;基于库存管理理论的星级饭店管理人才储备问题研究[D];新疆财经大学;2010年
8 双利;污水处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与进度控制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9 杜玉玲;基于过程管理的NZ公司绩效评价体系设计[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10 张陲玲;越南SESC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林梅;叶涛;;从培训向绩效技术的转变——提高教师培训绩效的新思路[J];中国电化教育;2003年12期
2 文琴;古忠民;;绩效技术在我国教育研究中的应用分析[J];软件导刊;2012年12期
3 王子亮;李云霄;;我国绩效技术的研究现状——对近十年绩效技术研究的文献分析[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3年01期
4 蔚治国;;绩效技术的模型分析及培训中的应用[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5 张鼎昆;人类绩效技术及其在企业中的应用[J];中国管理科学;2001年02期
6 梁林梅;教育技术实践发展中一个活跃的领域:绩效技术[J];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Z1期
7 梁林梅;绩效技术的起源与发展[J];现代教育技术;2003年02期
8 马宁;林君芬;林涛;何克抗;;绩效技术的理论渊源与研究领域[J];中国电化教育;2004年10期
9 梁林梅;绩效技术的应用分析与建议[J];开放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10 任秀华,何克抗,马宁;基于绩效技术的企业培训[J];继续教育;2005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梁林梅;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绩效技术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晓梅;美国高校绩效技术课程设置及应用领域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2 刘晓莹;基于绩效技术的师范生教学设计职前培训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3 武怀生;基于绩效技术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张洪霞;绩效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陈蓉;绩效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6 蔚治国;基于绩效技术的高职院校技能培训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月霞;绩效技术在“国培计划”教师培训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8 李恪;绩效技术在高校视频公开课效果评价中的应用研究[D];渤海大学;2013年
9 张红娜;基于绩效技术的网络自主学习支持系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赵秀梅;基于绩效技术的企业培训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3年
,本文编号:14198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419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