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

教师复原力研究的现状

发布时间:2018-03-10 04:18

  本文选题:教师复原力 切入点:影响因子 出处:《全球教育展望》2014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教师复原力是当前教师研究的热门领域和正向转型,有助于促进教师品质性留任、保持教学热情和坚守职业承诺。本文通过整理近些年来有关教师复原力的核心中、英文文献,从教师复原力的概念、影响因子、结构模型、测量、实证研究等方面进行文献梳理,发现:应在心理建构与社会建构综合脉络下理解教师复原力,注重内在因子、外在因子、保护因子和危险因子对于教师复原力的复杂作用。未来,我国教师复原力研究亟需理论上的整合和本土化,以在实践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Abstract]:Teachers' resilience is a hot field and positive transformation of teachers' research at present, which is helpful to promote teachers' quality, keep teaching enthusiasm and keep their professional commitmen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concepts of teachers' resilience, influencing factors, structural models, measurements, and empirical studies, and finds out that teachers' resilience should be understood in the context of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construction, paying attention to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and so on. In the future, the research on teachers' resilience in China needs theoretical integration and localiza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practice.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分类号】:G4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李琼;吴丹丹;;提升教师的心理韧性:学校工作条件与人际信任的影响作用[J];教师教育研究;2014年01期

2 马伟娜;桑标;洪灵敏;;心理弹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述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1期

3 王滨;罗伟;;心理弹性发展的研究进展及评述[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4 席居哲,桑标;心理弹性(resilience)研究综述[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年04期

5 于肖楠,张建新;韧性(resilience)——在压力下复原和成长的心理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05年05期

6 席居哲;左志宏;;心理韧性者甄别诸法[J];心理科学进展;2009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晓波;方明;;农科类贫困大学生的压力源及应对策略[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2 田宝伟;郑日昌;吴九君;;大学生挫折应对能力形容词量表的编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王筱枚;;提升中职生心理弹性的班级管理策略[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09期

4 刘恋;葛喜平;;大学生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年02期

5 孙瑞琛;刘文婧;贾晓明;;“5.12”汶川地震后抗逆力的个案研究——来自精神分析视角[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6 赵思思;杨志;;心理弹性的应用型走向简述[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5期

7 吴世韫;严燕;;大学生心理弹性状况的调查[J];成功(教育);2010年11期

8 李海垒;张文新;张金宝;;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HKRA)的修订[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8年02期

9 张阔;张赛;董颖红;;积极心理资本:测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年01期

10 陶云;张莎;唐立;刘艳;;不同心理弹性大学生在有或无应激情景下的注意偏向特点[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田宝伟;;大学生挫折与应对研究范式的变化[A];2011年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年会暨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2 许燕;王斐;潘益中;;婚恋弹性概念重构及作用初探[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上卷)[C];2007年

3 江明辉;;大学生挫折心理及其心理弹性干预[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9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二)[C];2010年

4 刘得格;时勘;孙海法;龚会;;企业高层管理者应对危机事件的抗逆力模型探索[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5 阳毅;贺莉君;;企业员工复原力量表的初步编制[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Ⅱ)[C];2008年

6 石磊;陈珑;毕竟优;李敏;钱嘉骏;黄振寰;;军校学员心理弹性与军校生活适应[A];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霞;管理者的职业弹性研究:结构及其前因后效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2 王立;员工工作友情、心理资本与建言行为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王艳波;意外创伤者的创伤后成长及其干预模式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4 董吉贺;论“负面”教育的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玉强;网络舆情危机的政府适度反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于晓波;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心理弹性问题、相关因素及其干预对策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7 席居哲;基于社会认知的儿童心理弹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江琦;大中学生考试心理问题及考试绩效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9 惠青山;中国职工心理资本内容结构及其与态度行为变量关系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10 张敏;青少年情绪弹性及其对认知的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晓燕;孤独症儿童家长心理弹性保护性因素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裴元庆;张家口市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玲;当代青少年挫折教育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4 沈晔;知识型员工职业韧性及其与幸福感的相关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5 徐家华;大学生心理弹性问卷的编制及其初步应用[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欧阳翠云;体育锻炼与中学生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冀建伟;关于增强青少年心理弹性的教学案例设计[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俊波;大学生心理弹性与心理控制源的关系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克;优势视角下的当代大学生抗逆力状况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苏琦;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相关的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海垒;张文新;张金宝;;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HKRA)的修订[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8年02期

2 席居哲,桑标;心理弹性(resilience)研究综述[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年04期

3 雷万胜;陈栩;陈锦添;;大学生心理韧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02期

4 李琼;张国礼;周钧;;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压力源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年01期

5 曾守锤,李其维;儿童心理弹性发展的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3年06期

6 郑剑虹,黄希庭;自强意识的初步调查研究[J];心理科学;2004年03期

7 于肖楠;张建新;;自我韧性量表与Connor-Davidson韧性量表的应用比较[J];心理科学;2007年05期

8 席居哲;桑标;左志宏;;心理弹性(Resilience)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心理科学;2008年04期

9 胡月琴;甘怡群;;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和效度验证[J];心理学报;2008年08期

10 于肖楠,张建新;D型人格: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心理危险因素[J];心理科学进展;2005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雪萍;冯超;张红雷;;大学生复原力的影响因素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2 但俊辰;;大学生复原力与适应状况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年07期

3 杨彩霞;王伟;张丽芳;;我国复原力研究现状[J];校园心理;2010年05期

4 杨盈;;复原力与大学生心理求助相关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04期

5 徐敏;徐晓艳;;青少年复原力的结构及提升策略[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09期

6 夏斌;傅纳;;儿童、青少年复原力干预研究述评[J];教育科学研究;2013年11期

7 韦海燕;李正云;;灾后复原力及其干预的研究综述[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9年02期

8 徐浩岚;邹晓丹;;试论青少年的教育复原力[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2年01期

9 艾尔·赛伯特;李玲;;复原力带你走出艰难境遇[J];新前程;2009年04期

10 胡海利;张洪波;傅苏林;邵子瑜;;复原力与青少年发展及心理健康关系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0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甘怡群;王婷;刘鑫;谢晓非;;青少年复原力的保护因子与威胁因子:一个纵向研究[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罗增让;;创伤后的复原力初探[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毛淑芳;李伟健;;复原力对自我复原的影响机制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罗凤英;;论创伤后复原力及其构建[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青年学者文集)[C];2008年

5 蒋林洁;戴艳;;震后中学生的灾难暴露、家庭复原力和创伤后成长的关系研究[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安媛媛;伍新春;;灾难后青少年复原力问卷的修订以及应用[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张磊;刘将;;城市民工子女复原力的现状及干预[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戴艳;郑日昌;;家庭复原力关键因素结构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蒋林洁;戴艳;;家庭复原力研究综述[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王彤;;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初中生亲子关系、复原力与应对方式的比较研究[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哈佛商业评论》高级编辑 DianeL.Coutu;在劫难中找寻复原的力量[N];中国经营报;2008年

2 徐长江 张施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心理学系;家庭复原力可使家庭转危为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3 解丽;怎样当个合格的管理者[N];人民邮电;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晶;希望课程对儿童希望及复原力的影响[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2 孙蔚雯;高中生日常性学业复原力、学业投入对学习成绩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刘霞;流动儿童复原力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4 韦海燕;大学生复原力的干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5 陈瑜;孤独症患儿家长复原力及相关因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毛淑芳;复原力对自我复原的影响机制[D];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

7 蒋林洁;震后中学生的灾难暴露、家庭复原力和创伤后成长的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8 徐敏;中专生复原力的相关研究及干预实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谢湘萍;师范生复原力现状调查及干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10 冯啸;中学生情绪复原力的初步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5917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5917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230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