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

课堂隐性文化与师生交往:影响、问题与建议

发布时间:2018-04-25 21:43

  本文选题:课堂隐性文化 + 师生交往 ; 参考:《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年25期


【摘要】:课堂隐性文化是课堂文化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师生交往理念、交往方式、交往内容和交往目的等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导致师生交往对象出现盲区、交往方式单一、交往内容非生活化、交往目的意向化等系列问题。它与课堂显性文化在功能方面混乱难以区分,在作用方面呈现背离与冲突,成为隐匿的负面文化的载体。加强方法论学习与深化课堂研究,凝聚利于师生交往的隐性文化场境,构建符合师生交往规律的隐性文化运行机制,可以实现课堂隐性文化的正向功能最大化。
[Abstract]:The implicit culture in the classroo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ultural structure of the classroom. It has a certain influence on the concept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way of communication, the content of communication and the purpose of communication. It leads to a series of problems, such as the blind area, the mode of communication, the non life of communication, the intentionality of communication, and so on. It is with the dominant culture in the classroom. The function aspect is confused and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It presents deviation and conflict in its function and becomes the carrier of hidden negative culture. Strengthening methodology study and deepening classroom research, condensing the recessive cultural field which is beneficial to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constructing the recessive culture operating mechanism which conforms to the law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can realize the positive function of the hidden culture in the classroom. Maximization.

【作者单位】: 天津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隐性课堂教学文化对师生交往的影响研究》(课题编号:TJJX11-10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中乡村学校文化适切性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1YJA880036)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G45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纪德奎;秦弦;;课堂隐性文化的内涵、类型与特点[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华建新;;课程文化:专题研究性小课程的开发与开放教育品牌课程建设——以四明地方文学专题研究性小课程建设为例[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2 孙莉莉;徐谷波;;现代远程教育课程文化在《管理学基础》课程中的实践[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3 邹磊磊;;高职院校艺术类新生入学教育模式新探[J];安顺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4 朱学军;;基于建构主义教育思想下的财务管理教学探索[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5 顾秀玲,张会英;多元文化与初等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文化建设[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07期

6 赵景春;优化课程是继续教育中学科专业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7 涂元玲;;实施多主体校园文化建设 落实科学发展观[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8 赵景春;;优化继续教育课程设计的实践与探讨[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9 李克建;;结构主义教育研究:路向与谱系[J];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02期

10 钟亿群;李欣;;奥林匹克多元文化教育中的心理认同[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易红郡;;英国的种族问题与种族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2 冀文秀;;让草原文化走近青少年[A];论草原文化(第五辑)[C];2008年

3 孙绿怡;孙福万;王淑娟;;略论现代远程教育文化的内涵[A];2009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罗琴;;中美音乐课程标准比较——多元文化音乐教育[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5 吕明霞;陈齐洁;;中港合作办学的文化融合[A];第十一届中国不确定系统年会、第十五届中国青年信息与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向海英;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洁;上海市郊公办学校学生来源的多样性对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向永;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洋;求同存异:在冲突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6 方成智;艰难的规整[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志刚;语文教育文化传播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国栋;中华武术现代传承困境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樊亚峤;儒家课程思想的后现代转向[D];西南大学;2011年

10 张姝;论教师的文化觉醒及其教学实现[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丽颖;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文化的重新理解与建构[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黎;学校教学改革的案例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徐艳君;初中教师间竞争关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小雪;语文教育中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本富;学习型学校组织文化对教师专业发展影响的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刘莉;教师职业自我意识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徐家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野下先进文化传播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8 吴巧玲;一所合并中学学校文化冲突的个案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许景润;黑龙江垦区职业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10 许鹏;新课程改革视野下的班级文化创建[D];苏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欧文容;;亚文化视域中的潜规则探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肖盛安;浅谈无意识教育在校园文化中的运用[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红娟;刘振西;李任煌;;高校图书馆隐性文化建设探析——基于高校图书馆物质文化景观的探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2 易俊;李先国;;高校图书馆隐性文化建设探析[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3 秦晓磊;;浅谈校园隐性文化的管理[J];吉林教育;2008年05期

4 余文娟;郑宁;;论多媒体课件中隐性文化的建构[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年06期

5 王钢;;丰富精神力量 构筑隐性文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年02期

6 程佳;刘淑君;;论独立学院校园隐性文化的建设[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年11期

7 曹根记;杨清恩;;论高校隐性文化的育人功能[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6期

8 陈燕妮;王红霞;;试谈高校隐性文化的建设[J];新西部(下半月);2008年05期

9 李先国;易俊;;学校隐性文化建设探析[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10 郑日金;隐性社会文化新流向与思想政治工作新方略[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辽宁省锦州市保二小学校长 赵雪莲;潜心经营学校隐性文化[N];中国教育报;2008年

2 陈德宏;乡村秘史 土地精魂[N];文艺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沈力钧;目睹企业信息化之怪现状[N];计算机世界;2003年

4 ;文化融进钢筋水泥[N];中华工商时报;2003年

5 任东良;传统商业街保护与开发孰重孰轻?[N];中国房地产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吴姗;艺术,,让孩子们更美[N];黄石日报;2009年

7 主持人 本报记者 肖国强;提升文化软实力[N];浙江日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黄玮;文化成长需要“文化批评”[N];解放日报;2009年

9 古浪县直滩初级中学 吴来亨;班主任工作之我见[N];武威日报;2009年

10 梁春宇;浅析校园文化建设的三大误区[N];西藏日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安阳;汉语词汇的隐性文化语义研究与教学策略[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2 宋秀英;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黄冈地区高校景观塑造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3年

3 史劲松;论察合台语言文字在维吾尔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作用[D];新疆大学;2002年

4 毛利丹;论我国大学校歌的育人功能[D];河南大学;2010年

5 王倩;基于班级生活的小学生班级意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章媛媛;高中语文教材中文化素材有效运用的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7 胡晓梅;大学校园景观文化性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031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8031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66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