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

多元一体: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价值的定位

发布时间:2018-07-04 13:04

  本文选题:多元一体 + 城镇化 ; 参考:《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年04期


【摘要】: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发挥"多元一体"价值,通过农村社会成员综合素质的提升来促进农村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和谐统一,其缘由在于:农村社会整体转型的现实需求;农村自然人文资源"存扬"的必要性;农村所有社会成员发展的权益诉求;农村教育"以人为本"本质属性的遵循。而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多元一体"价值内涵包括两大层面:增强农村社会成员综合能力素质培养,推动农村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提高农村社会成员人文精神素养,促进农村社会的内生性发展。现实中要发挥农村教育的"多元一体"价值,须要构建合理的农村教育结构体系,凸显终身教育的必要性;改革功利性教育评价制度,强化以人为本的农村教育实践;优先发展农村及农村教育,营建公平正义的政策制度环境。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rural education brings into play the value of "plural integration" and promotes the harmonious and unified development of rural social economy, politics and culture through the promo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the members of rural society. Its reason lies in: the realistic demand of the whole transformation of the rural society; the necessity of the rural natural and humanistic resources "keeping up"; the demand of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all the rural social members' development; and the adherence to the essential attribute of "people-oriented" of the rur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of urbanization, the value connotation of "multiple integration" in rural education includes two aspects: strengthening the comprehensive ability and quality cultivation of rural social members, promo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rural society, improving the humanistic spiritual literacy of rural social members. Promote the endogenous development of rural society. In order to bring into play the value of "pluralistic integration" of rural education in reality, it is necessary to construct a reasonable rural education structure system, to highlight the necessity of lifelong education, to reform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utilitarian education, and to strengthen the practice of rural education based on human being. Priority should be given to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and rural education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fair and just policy and system environment.
【作者单位】: 大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大理学院博士科研启动资金项目“文化认同与边疆民族地区农村教育价值构建研究”(KYBS201105)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一般项目“南诏大理国时期白族教育交往的文化认同功能及其当代意义研究”(K143)
【分类号】:G5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庄孔韶;王媛;;评议“离农”“为农”争论——教育人类学视角的农村教育[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赵利侠;;回归自然:凸显农村教育“自身优势”[J];现代教育科学;2010年06期

3 王建立;;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教育的迷失与转型[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年07期

4 杜育红;;农村教育:内涵界定及其发展趋势[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5 石中英;;失落的农村文明与农村教育[J];青年教师;2010年01期

6 蓝建;论当前农村教育问题的重要性——一种国际视角[J];外国教育研究;2003年02期

7 钱理群;;农村教育的理念和理想[J];教育文化论坛;2010年01期

8 刘雨;;重建乡村文化:培育乡村教育的精神之根[J];教育科学论坛;2011年07期

9 刘尧;;农村教育目标的一元化与多元化[J];职业技术教育;2004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贤楚;刘伦文;龙永红;周书刚;;互动发展:新农村建设中的经济生产方式转型与文化变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6期

2 张友强;;村民自治权利保障策略研究综述及反思[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6期

3 王春凤;;我国农民阶层的平等权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2期

4 郑李宏;屈军涛;李前进;;新型农业科技培训模式调查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24期

5 张英;林英;;彭阳县小岔乡李渠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06期

6 杨顺顺;栾胜基;;农村环境多主体仿真系统建构——农户模型在农村环境管理中的应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版(预印本);2009年03期

7 马兴文;;西北农耕区大量农村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基于宁夏彭阳县×村的调研[J];北方经济;2012年06期

8 张泽;李鹏;;两岸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比较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9 杨顺顺;栾胜基;;农村环境多主体仿真系统建构——农户模型在农村环境管理中的应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10 刘守君;董渝华;刘昕;;北京市新农村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高校与农村结合”的双赢模式[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褚宏启;;城乡教育一体化:体系重构与制度创新——中国教育二元结构及其破解[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段会冬;;从农村城镇化看农村教育的目标定位问题[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董石桃;;村级公共事务治理的基本路径与趋向——基于L市唐家村的调查分析[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苏振芳;林建鸿;;农村劳动力外流对生育文化影响研究[A];农村文化建设:探索与实践[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学森;我国毛南族聚居区传统体育与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实证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杨斌;农村教育投入:绩效、机制与模式[D];西南大学;2011年

3 刘西忠;大学生村干部政策体系建构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4 谢冰雪;扩大的家族——洮河流域藏族传统民间组织沙尼调查[D];兰州大学;2011年

5 王振存;文化视阈下城乡教育公平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6 苏布德;新巴尔虎蒙古社区的变迁与发展[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吐尔地·卡尤木;维村社会的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聂存虎;古村落保护的策略与行动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李振远;我国农户农地流转行为与流转权益保障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10 程伟;农民工返乡创业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丽慧;探寻非经济因素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制约[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张舜;大学生村官的身份认同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毕畅;发展权视角下的林农权益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4 曲聪聪;城市近郊农村居民出游意向及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黎莉;信息屏障与农村社会稳定[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闫丽娟;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立刚;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农村孝道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8 刘萧;商丘市睢阳区农民培训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9 霍慧丽;农村社区养老服务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10 邹火英;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变迁[D];南昌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铁芳;乡村教育的问题与出路[J];读书;2001年12期

2 梁淑美;司洪昌;;对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的评述与反思[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11期

3 张济洲;;“离农”?“为农”?——农村教育改革的困境与出路[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3期

4 罗建河;韩迎春;;乡村政府职能弱化与乡村教育资源的消逝[J];教育评论;2007年04期

5 蓝建;城乡二元结构与发展中国家的教育[J];教育研究;2000年08期

6 张中文;;我国乡村文化传统的形成、解构与现代复兴问题[J];理论导刊;2010年01期

7 庄孔韶;人类学与中国教育的进程(上)[J];民族教育研究;2000年02期

8 庄孔韶;人类学与中国教育的进程(下)[J];民族教育研究;2000年03期

9 邬志辉;杨卫安;;“离农”抑或“为农”——农村教育价值选择的悖论及消解[J];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Z1期

10 刘铁芳;;乡村的终结与乡村教育的文化缺失[J];书屋;2006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济洲;文化视野中的村落、学校与国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本刊评论员;;把农村教育转到济和社会发展服 着重为当地经务的轨道上来[J];湖南教育;1988年01期

2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J];安徽教育;2004年01期

3 李建武;农村教育快速发展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山西教育;2004年09期

4 李新霞;付婷婷;李健峰;;农村教育:新农村建设的基石[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5 侯美蓉;;农村教育的奇葩[J];山西教育(管理);2011年01期

6 张复荃;;谈发展我国农村教育的战略和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1985年02期

7 魏所康;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教育的发展方向[J];教育与经济;1988年01期

8 王希之;农村教育要为本地建设培养人才[J];教育探索;1988年01期

9 吴广志;北京朝阳区农村教育的现状及其深化改革的设想[J];教育与经济;1990年01期

10 朱家存;;关于我国农村教育问题的若干思考[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伟;;加大投人 突出重点 全面提升农村中小学办学水平——在省陶研会六届三次年会暨农村教育经验交流会上的发言[A];安徽省陶行知研究会六届三次年会暨农村教育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2 胡桂生;;试论陶行知的农村教育思想[A];太原市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88年

3 李龙仲;;农村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A];“职业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研讨会暨第十三次职业教育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马洪江;陈松;黄辛建;;四川民族地区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马尔康县农村教育调查研究报告[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四川卷)[C];2010年

5 潘琴;;关于贵州农村教育——对贵州农村教育的几点思考[A];“科学发展观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李恺;;农村教育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研究[A];思考与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论文集[C];2005年

7 ;加快发展 深化改革 开创我国农村教育工作新局面[A];第五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8 相丽辉;;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策中发展农村教育的思考[A];创新沈阳文集(C)[C];2009年

9 孙启林;;韩国的农村教育和“新村运动”[A];农村教育与农村发展高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邬志辉;;发展农村教育:经济危机时期的战略选择[A];农村教育与农村发展高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于晓莉;农村教育怎样重视都不过分[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赵铮;真心实意地为农村教育出主意想办法[N];中国社会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刘西艳 李延军;农村教育的尴尬与希望[N];铜川日报;2007年

4 记者 杨展凌;心系农村教育 民盟市委“烛光行动”四进陇脚[N];六盘水日报;2010年

5 朱梦聪 肖敏 通讯员 杨必刚;大力推进农村教育的改革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3年

6 记者 郭炳德;河南落实三件实事支持农村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蒋建华;克服农村教育资金短缺与质量低的难题[N];中国教育报;2005年

8 韩松;化解农村教育硬核的关键[N];光明日报;2004年

9 本报记者 郭芳全 赵文学;城乡失衡,拉响农村教育警报[N];甘肃经济日报;2005年

10 李凝;把对农村教育的督导作为重中之重[N];科技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立群;农村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关系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3年

2 吕丽艳;教育卸责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李秉中;教育均衡发展的制度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王强;理想与现实:美国农村普及教育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曹晶;教育社会分层功能的弱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陈坚;延续的痛苦——身体社会学视域中的农村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宗希云;黑龙江省农村教育发展与改革的策略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7年

8 刘惠林;中国农村教育财政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9 司洪昌;嵌入村庄的学校[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张济洲;文化视野中的村落、学校与国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丽嫡;我国农村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其对策建议[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2 曾其祥;农村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3 李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4 胡欣;我国农村教育的个案调查与反思[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5 杜金杰;黑龙江省农村教育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9年

6 任仕君;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指标体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刘向锋;我国农村教育公平问题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曾利花;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教育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9 闫慧;山西省吕梁市农村教育与经济发展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0年

10 彭燕;三峡重庆库区农村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0961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20961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3b5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