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社会化理论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group socialization development, it is the shared environment between children and their peers that has a long-term influence on children's personality, that is, the peer group of children. 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sociality, that is, the socialization of children, it is necessary to let the children leave the family as soon as possible, go to society and integrate into the peer group.
【作者单位】: 兰州文理学院师范学院;
【分类号】:B84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陈会昌,叶子;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述评[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7年04期
2 李萌,周宗奎;儿童发展研究中的群体社会化之争[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燕;;群体社会化理论对独生子女教育的启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王方;范兴华;;农村儿童社会支持、自我概念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03期
3 郑思明;程利国;雷雳;;高中生与大学生的社会网络及其人际关系效应[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李玲,张智;发展研究中的群体社会化过程——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的新视角[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5 杨勇前,赵宸君,何立;影响西安市居民体育消费需求的社会群体分类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04年04期
6 张曦;谈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环境[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7 张玲玲;张文新;徐夫真;;朋友群体特征与青少年个人规划的关系[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8 陈振中;自我选择、反哺与非社会化——论当代青少年学生的社会化特征[J];教育科学研究;2004年05期
9 张勤恳;蒙宗宏;;学校德育有效性的历史文化背景分析[J];价值工程;2011年17期
10 包春飞;;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与中国传统教养说之比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安秋玲;青少年非正式群体交往与自我同一性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赵冬梅;童年中后期同伴交往的发展与心理适应:3年追踪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郑淮;场域视野下的学生社会性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4 阳泽;自尊需要的结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张玲玲;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与家庭、同伴因素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刘晓红;初中生群体生活经验与社会认知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刘少英;学前幼儿同伴关系发展追踪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邢秀芳;基于同伴调节的课堂情绪管理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9 高智红;谁的选择?[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高燕;贵州壮族“杜那妞”同龄群体结构与功能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敏;小学生同伴接纳、友谊质量对其人格发展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卢笳;初中生人际交往能力及学业成绩与其发展背景的关系[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3 卢雪静;朋辈与偶像[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徐芳芳;湖南3-4岁留守幼儿认知发展与社会化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汪艳;同辈群体对大学生社会化影响及对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6 张茉;情景体育游戏对5-6岁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D];沈阳体育学院;2011年
7 周慧如;福利院学龄孤儿同伴关系的质性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8 郑思明;青少年社会网络结构及其对人际关系影响的初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9 郑梅珍;蒙台梭利教育模式对幼儿社会适应行为发展影响的实验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易利红;民间游戏训练对3-9岁儿童社会技能影响的实验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陈会昌,叶子;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述评[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7年04期
2 郭培方;群体社会化理论述评[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5期
3 廖红,陈会昌;中学生对同伴群体和家庭影响力的判断[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年04期
4 陈会昌,辛浩力,叶子;青少年对家庭影响和同伴群体影响的接受性[J];心理科学;1998年03期
5 朱莉琪,方富熹;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研究[J];心理学动态;1998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瑜;张智;;从中国文化背景看群体社会化理论[J];文教资料;2010年19期
2 徐轶丽,桑标;青少年成长环境的新认识——哈里斯(J.R.Harris)的群体社会化理论及其评价[J];当代青年研究;2003年03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吴志明;;流动儿童社会化:群体社会化理论的视角[A];社会管理创新与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七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1)[C];2011年
,本文编号:24725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2472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