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共同体:美国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培养教师制度研究
[Abstract]: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 is the product of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American universities and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o train teacher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mmunity,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three institutional dimensions of the community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s, namely, the system of management, the system of standardization and the system of cognition. Thus, it points out the institutional path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mmunity of cooperative teacher training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科学研究院;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一般课题(BIA080022) 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课题(JSJY201109) 2010年度浙江师范大学校级课题(SKYB201001)
【分类号】:G57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曾鸣;;美国PDS的理论基础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年03期
2 易森林;;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及对我国教师教育的启示[J];师资培训研究;2005年01期
3 赵慧;从专业发展学校看美国教师教育改革[J];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07期
4 郑葳;李芒;;学习共同体及其生成[J];全球教育展望;2007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雪;;杜威的认识论对“二元论”的“克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2 杨汉麟;李贤智;杨佳;;余家菊留英时期的教育活动与思想述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3 杨汉麟;李贤智;杨佳;;余家菊留英时期的教育活动与思想[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4 刘名;;高职《商务谈判》课程教学研究[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5 秦俊巧;;中小学课堂教学生活化初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6 刘婉婷;;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开展大班教学后个性化教学的重要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7 陈立军;;杜威教育理论的构建、启示与反思[J];安顺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8 邓冲;;试论家庭消费文化的家庭教育机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9 王喜海;石丽娟;;儿童教育论纲——基于近现代童年观的儿童教育[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10 李红英;王喜海;;回归童年:幼儿园教学改革的应然选择[J];保定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美慧;方永泉;孙志麟;谭光鼎;邱惜玄;郑秀琴;;从台湾教育实习的现况分析专业发展学校施行之可行性[A];教育领导研究(第二辑)[C];2012年
2 刘淑芬;;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文化重建[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A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3 张立华;;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及其现实选择[A];2010北京高教学会高职研究会学术年会“金商祺”杯优秀论文专辑[C];2010年
4 段会冬;;从农村城镇化看农村教育的目标定位问题[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我读《民主主义与教育》[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舒志定;;马克思教育思想的人文特质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李劲松;;杜威教育目的观中的民主思想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李学;容中逵;;论教育目的的生成性——基于杜威与怀特海的比较分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高迎爽;;社会人的和谐发展——杜威教育思想的一种解读[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郑玉飞;;理想与热情的教育实践者——三位美国教育家与设计教学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进仕;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战略与战略管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颖;公民教育中的法制教育及其价值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曾能建;福建中小学教师教育发展研究(1949-2009)[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曹立新;思想政治工作情境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7 雷冬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与调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段鹏;开放的艺术及其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陶宇;单位制变迁背景下的集体记忆与身份建构[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吴琳;人的生存模式哲学反思[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丽颖;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文化的重新理解与建构[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吕云涛;学校教育中不当惩罚问题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京靖;基于课程的网络学习共同体活动模式及设计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罗珍资;基于生态学的大学生自主管理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曲盛男;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伦理思想探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郝涛涛;齐格蒙特·鲍曼个体关怀思想评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王泓砚;辽宁高职旅游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的问题及成因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杨慧;大连市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高明颖;美国教师职前教育阶段的教育实习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胡斯源;大学生生命教育探索[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卢真金;反思性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举措[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05期
2 宁虹,刘秀江;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J];教育研究;2000年07期
3 丁邦平;论美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4 赵慧;从专业发展学校看美国教师教育改革[J];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07期
5 常波;西方反思型教师教育思潮兴起背景综述[J];外国教育研究;2000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政;周全;;论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与教师专业发展[J];基础教育;2010年12期
2 王铁军;;探寻教师成功机制[J];上海教育;2006年18期
3 余小红;;我国教师专业发展文献综述[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7年04期
4 任智霞;;浅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及启示[J];传承;2007年05期
5 孙玉洁;;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功能定位与制度建设[J];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Z2期
6 罗华玲;刘灵;;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DS)产生社会背景的历史探析[J];文教资料;2007年31期
7 陈兴冶;;从教师专业发展看数字化校园建设[J];上海教育;2008年Z1期
8 冯宇红;;教师发展学校——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路径[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9 吴景松;;“对话”催生教师专业发展制度的变革[J];中小学校长;2010年06期
10 顾志跃;;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J];上海教育;2011年1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本报记者 苏婷;教师发展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路径[N];中国教育报;2004年
2 福建省南安市福玲中学 黄文龙;重建教研组势在必行[N];中国教育报;2004年
3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武夷山;美国的科技教育[N];科技日报;2002年
4 记者 夏欣;我国创新教师教育模式[N];光明日报;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学友;教师发展学校建设中的大学与中小学合作[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2 刘小丽;PDS:美国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模式[D];河北大学;2005年
3 樊红伟;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4 李强;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中教育实习的研究及其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时间;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DS)运行机制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6 崔彦;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经验与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7 邓涛;大学与中小学合作:英美两国教师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8 李翠莲;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困境及其策略选择[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9 高垠;我国教师学历高层次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10 孙洋洋;不同类型学校合作伙伴关系的冲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4748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2474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