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抑郁症状的社会信息加工方式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B844.2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肖三蓉,王挺,雷良忻;大学生抑郁心理成因和心理健康教育对策[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贺社新;苗艳敏;;初中生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与抑郁的关系研究综述[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 樊爱军;;影响住院人次的路径分析[J];中国医院统计;2006年03期
4 宋理玲;刘丽;;大学生抑郁问卷的编制和信效度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S2期
5 崔丽霞;;积极心理学与青少年抑郁的预防干预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6 芦炎;张月娟;;初中生抑郁与依恋、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年01期
7 周巧;郭成;张大均;;中度抑郁症状大学生音乐审美欣赏干预的个案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0年06期
8 侯美羽;崔丽霞;;培养积极心理品质 预防青少年抑郁[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年15期
9 于凤杰;赵景欣;张文新;;高中生的个人规划与抑郁的关系:性别的调节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3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徐夫真;青少年早期抑郁的发展及其与家庭、同伴和个体因素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江琦;大中学生考试心理问题及考试绩效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3 魏义梅;大学生抑郁的心理社会机制及认知应对干预[D];吉林大学;2007年
4 刘衍玲;中小学教师情绪工作的探索性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5 寇冬泉;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结构、特点及其与工作效果的关系[D];西南大学;2007年
6 马莹华;大学生抑郁症的认知加工脑机制及干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7 凌宇;青少年抑郁症状的易感性—应激模型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8 许书萍;高社交焦虑大学生的解释偏向[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孙良;医科大学生焦虑、抑郁及相关因素的1年纵向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学志;自杀意念高中生的社会信息编码特征[D];河南大学;2011年
2 马慧燕;大学生完美主义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和抑郁情绪的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3 李q
本文编号:27724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2772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