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

中学生抑郁症状的社会信息加工方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7 21:38
【摘要】: 中学生抑郁症状是其抑郁中的一种类型,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心理学家们从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对青少年抑郁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及干预进行了研究,加深了人们对青少年抑郁问题的认识,为有效预防和干预青少年抑郁提供了一些理论解释和方法指导。但由于青少年抑郁问题的复杂性,目前,该领域研究还主要集中在临床抑郁青少年基本认知过程机制、社会因素影响和社会性发展不良特征以及神经递质、神经内分泌的变化等方面的研究上,而用社会认知范式,从社会信息加工过程,结合流行病学和细胞免疫学方法,探讨非临床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心理机制,未见有专门的、系统的研究。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路径分析法、社会认知实验范式、免疫细胞因子水平的放射免疫测定等方法,对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社会信息加工方式和血清细胞因子水平进行了探讨。本研究分为五部分,主要由十个研究组成,依次涉及中学生抑郁症状的流行率、发展特点、影响因素及路径分析;社会信息加工中的编码、回忆、再认、启动方式;4种免疫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以及与抑郁症状认知因子的关系等。综合本研究结果,得出了以下结论: 1.中学生抑郁症状的流行率为42.3%,且有性别、学校类型差异。 2.中学生抑郁症状的水平随年龄和年级的增高而增高;13岁是关键年龄,初二是关键年级;在部分年龄、年级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3.负性自主思维、学习成绩、健康状况、学校类型、人际关系、父母文化程度6个因素对中学生抑郁症状有预测作用。 4.学校因素、负性自主思维对中学生抑郁症状有直接作用;家庭因素、自身发展因素对中学生抑郁症状有间接作用。 5.抑郁症状中学生的社会信息加工存在负性编码、负性回忆、负性再认、负性启动和负性加工偏向。 中学生抑郁症状的社会信息加工方式研究 6.抑郁症状中学生的社会信息加工的回忆具有情境一致性。 7.对再认材料的不同加工深度影响抑郁症状中学生社会信息加工的再认。 8.抑郁症状中学生社会信息加工的负性启动主要是由于对负性条目、中性条目的 负性偏向加工引起。 9.抑郁症状中学生的血清IL-2、IL-6、TNF-口水平显著降低,且这三种兔疫细胞 因子具有精神病理学意义。 10.社会认知信息加工的实验范式与兔疫细胞因子放射免疫法相结合是研究中学 生抑郁症状的有效、可靠的手段。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对中学生抑郁症状的研究,从基本认知过程深入到社会信 息加工过程:从临床群体延伸到非临床群体,并且结合流行病学和免疫细胞因子的研 究,从而丰富了对非临床青少年抑郁流行病学、发展和影响特点的认识;揭示了其社 会信息加工过程的内部机制,探讨了其免疫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特点以及认知特征和 意义。为青少年抑郁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其实践意义是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青 少年抑郁的心理咨询、诊断、治疗和教育对策提供理论基础,具有指导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B844.2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肖三蓉,王挺,雷良忻;大学生抑郁心理成因和心理健康教育对策[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贺社新;苗艳敏;;初中生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与抑郁的关系研究综述[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 樊爱军;;影响住院人次的路径分析[J];中国医院统计;2006年03期

4 宋理玲;刘丽;;大学生抑郁问卷的编制和信效度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S2期

5 崔丽霞;;积极心理学与青少年抑郁的预防干预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6 芦炎;张月娟;;初中生抑郁与依恋、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年01期

7 周巧;郭成;张大均;;中度抑郁症状大学生音乐审美欣赏干预的个案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0年06期

8 侯美羽;崔丽霞;;培养积极心理品质 预防青少年抑郁[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年15期

9 于凤杰;赵景欣;张文新;;高中生的个人规划与抑郁的关系:性别的调节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3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徐夫真;青少年早期抑郁的发展及其与家庭、同伴和个体因素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江琦;大中学生考试心理问题及考试绩效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3 魏义梅;大学生抑郁的心理社会机制及认知应对干预[D];吉林大学;2007年

4 刘衍玲;中小学教师情绪工作的探索性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5 寇冬泉;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结构、特点及其与工作效果的关系[D];西南大学;2007年

6 马莹华;大学生抑郁症的认知加工脑机制及干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7 凌宇;青少年抑郁症状的易感性—应激模型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8 许书萍;高社交焦虑大学生的解释偏向[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孙良;医科大学生焦虑、抑郁及相关因素的1年纵向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学志;自杀意念高中生的社会信息编码特征[D];河南大学;2011年

2 马慧燕;大学生完美主义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和抑郁情绪的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3 李q

本文编号:27724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27724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dd0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