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

初中生在欺负情境中的参与者角色与同伴地位

发布时间:2020-07-28 09:29
【摘要】:欺负是一种有意对无力保护自己的个体所重复实施的攻击行为,和一般攻击行为相比,它具有力量的不均衡性和重复发生性。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学校欺负问题已成为发展心理学中的一个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但长期以来,关于欺负影响因素的研究集中在欺负、受欺负个体特征方面,而忽视了欺负发生的同伴群体背景。本研究从“参与者角色”的角度对欺负发生的群体性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并考察了不同参与者角色与同伴地位的关系。 本研究运用参与者角色问卷、同伴提名问卷以及对欺负事件的开放性调查问卷,对617 名初中生进行了调查。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欺负是一个群体现象,大部分初中生都在其中扮演着一定的参与者角色。最常见的角色为保护者和置身事外者。 2、参与者角色之间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孩除了在保护者中少于女孩外,在欺负者、协同欺负者、煽风点火者和受欺负者中均多于女孩,在置身事外者中与女孩无显著差异。 3、初中生能够比较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在欺负情境中的行为表现,但低估了自己的攻击性行为,夸大了自己的保护倾向。 4、在所有参与者角色中,受欺负者的同伴地位最低,保护者的同伴地位最高。欺负者、协同欺负者和煽风点火者也处于较为不利的同伴地位。 5、欺负者、置身事外者的同伴地位受性别影响。男孩欺负者的同伴地位较低,女孩欺负者处于相对较高的同伴地位,女孩置身事外者处于较低的同伴地位。 6、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保护行为能够正向预测同伴接纳、负向预测同伴拒绝;受欺负行为能够负向预测同伴接纳,正向预测同伴拒绝。男孩的欺负行为能够正向预测同伴拒绝,女孩的欺负行为能够正向预测同伴接纳;女孩的置身事外行为能够负向预测同伴接纳,正向预测同伴拒绝。 7、初中生协同欺负的理由主要是朋友义气,煽风点火的理由主要是觉得好玩,保护的理由主要是为了同学之间的团结以及认为欺负是一种消极行为,置身事外的理由则主要是怕自己受到伤害以及不想多管闲事。 本论文的研究发现不仅为更深入地了解欺负问题提供了一个新视角,而且能够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B844.2
【图文】:

生态学模型,人类发展


图 1 人类发展的生态学模型(资料来源:Bronfenbrenner, 1979)个体并未直接参与但对个体发展具有影响的环境。子女关系的影响可能表现为:她为了获得职位的了夫妻冲突以及亲子互动模式的改变。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李亚真;桑标;;不同攻击/受欺儿童的情感认知特征研究[J];心理研究;2012年02期

2 李亚真;桑标;;运用赌博任务测查不同攻击/受欺类别儿童的情感决策过程[J];心理科学;2012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光辉;中小学生欺负/受欺负的本土化内涵、基本特点及其与同伴背景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小玲;卷入欺负行为儿童的社会信息加工特点及其移情能力[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陈光辉;初一学生外部问题行为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同伴拒绝的互动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邬洁妮;华人中学生欺负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的跨文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726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27726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df9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