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

教学理论解释力及其提升

发布时间:2021-02-16 17:02
  教学理论的学理性、科学性、实践性及基于此的学科地位,根本上取决于理论解释力。然而,由于本体解释的"时间忽略",要素解释的"关系割裂",场景解释的"情境抽离",属性解释的"泛教育化",实践解释的"理论误解"以及方法解释的"单调划一"等原因,削弱了教学理论解释力。提升教学理论解释力的基本策略在于:基于理论本体解释,夯实理论解释的共通性;完成理论解释的思维转变,赋予理论解释以透彻性;重视理论解释的情境性,释放理论解释的鲜活性;恪守理论解释的学科边界,增强理论解释的针对性;面向理论解释本身,检视理论之于实践解释的成效性;注重解释方法的多元,拓展理论解释的丰富性。 

【文章来源】: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8,(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一、如何理解教学理论解释力
二、为何强调教学理论解释力
    (一) 本体解释的“时间忽略”:教学理论解释的自我遮蔽
    (二) 要素解释的“关系割裂”:教学理论解释的思维桎梏
    (三) 场景解释的“情境抽离”:教学理论解释的鲜活性消退
    (四) 属性解释的“泛教育化”:教学理论解释的边界模糊
    (五) 实践解释的“理论误解”:教学理论解释的自我掣肘
    (六) 方法解释中的“单调化一”:教学理论的建构能力不足
三、如何提升教学理论解释力
    (一) 完善理论本体解释, 夯实理论解释的共通性
    (二) 完成理论解释的思维转变, 赋予理论解释以透彻性
    (三) 重视理论解释的情境性, 释放理论解释的鲜活性
    (四) 恪守理论解释的学科边界, 聚焦理论解释的针对性
    (五) 直面理论解释的本身, 增强理论之于实践解释的成效性
    (六) 注重理论解释的方法多元, 拓展理论解释的丰富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教学论对教学实践指导的困境、意义、方式和限度[J]. 陈晓端,毛红芳.  教育研究. 2016(05)
[2]情境对共情的影响[J]. 陈武英,刘连启.  心理科学进展. 2016(01)
[3]面向事件的教学本体论[J]. 杨晓奇.  全球教育展望. 2015(06)
[4]教师情绪胜任素质探析[J]. 徐长江.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0(03)
[5]新时期教学论研究的现状与走向[J]. 朱德全,杨鸿.  教育研究. 2009(03)
[6]教学的教育性与教育的教学性[J]. 杨启亮.  教育研究. 2008(10)
[7]“理念型”概念与教育理论的解释力——以三种理念型师生关系为例[J]. 蔡春,易凌云.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3)



本文编号:30366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30366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920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