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隐性课程的育人功能
发布时间:2017-05-21 22:07
本文关键词:论隐性课程的育人功能,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隐性课程自上世纪60年代以后,逐渐受到教育界的关注。虽然关于它的研究历史很短,但因其在学校中的巨大作用,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地课程理论家的兴趣。在我国,近些年来,由于学校更关注于学生的主体性以及三维目标的提出,隐性课程的意义更进一步地突显出来。 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两种类型的课程,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理应均具有育人功能。但由于种种原因,隐性课程的育人功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本研究以结构功能理论为理论基础,试图构建一个最优化的隐性课程结构,以便使其形成育人功能,并分析隐性课程育人功能释放的制约因素,最终达到隐性课程对受教育者德、智、心、美等各方面应有的育人功能。 本研究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本研究的引言,主要阐述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文献综述以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隐性课程的结构与功能,,为后文优化隐性课程结构,实现隐性课程的育人功能奠定目标基础;第三部分为隐性课程育人功能的现实透视,在这一章描绘隐性课程在育人功能上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后并进行归因分析;第四部分为隐性课程育人功能的形成和释放,其中在隐性课程育人功能的形成部分,试图基于结构功能理论优化隐性课程的结构,而在隐性课程育人功能的释放部分,从不同角度分析其制约因素。 隐性课程在我国的研究还是个开端,而以结构功能理论的视角去优化隐性课程的结构,使其形成应有的育人功能,无疑为我国的课程改革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隐性课程育人功能的形成和释放是一个动静结合的过程,只有构建科学合理的隐性课程结构,并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才能达到隐性课程育人功能的最优化。
【关键词】:隐性课程 育人功能 结构 形成 释放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42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引言8-14
- 一、问题的提出8
- 二、研究的意义8-10
- (一)理论的意义8-9
- (二)实践的意义9-10
- 三、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10-12
- (一)国外的研究10-11
- (二)国内的研究11-12
- 四、主要研究方法12-14
- (一)文献法12
- (二)参观法12-14
- 第二章 隐性课程的结构及其功能14-25
- 一、隐性课程概述14-18
- (一)隐性课程的由来14-15
- (二)隐性课程的涵义15-16
- (三)隐性课程的特点16-17
- (四)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关系17-18
- 二、隐性课程的结构18-19
- (一)隐性课程的构成要素18-19
- (二)隐性课程各要素间的关系19
- 三、隐性课程的功能19-25
- (一)隐性课程的功能分类19-20
- (二)隐性课程的育人功能20-25
- 第三章 隐性课程的育人功能的现实透视25-30
- 一、隐性课程育人功能取得的成绩25-27
- (一)物质层面隐性课程取得的成绩25
- (二)制度层面隐性课程取得的成绩25-26
- (三)关系层面隐性课程取得的成绩26
- (四)精神层面隐性课程取得的成绩26-27
- 二、隐性课程育人功能出现的问题27-29
- (一)育人功能发挥的不够全面27
- (二)对隐性课程育人过程中产生的负效应控制力度不够27-28
- (三)隐性课程功能与显性课程功能缺乏一致性28
- (四)隐性课程育人功能释放时缺乏引导机制28-29
- 三、归因分析29-30
- (一)对隐性课程的育人功能认识不足29
- (二)选择和编排隐性课程内容时较为随意29
- (三)缺乏科学的隐性课程评价体系29-30
- 第四章 隐性课程育人功能的形成与释放30-39
- 一、理论基础:系统论 结构功能相关律30
- 二、隐性课程育人功能的形成30-37
- (一)隐性课程系统内部各要素素质的优化31-36
- (二)隐性课程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关系的优化36-37
- 三、隐性课程育人功能的释放37-39
- (一)教育者要深入领会隐性课程37-38
- (二)受教育者要有自我提升意识38
- (三)要处理好显性课程功能和隐性课程功能的关系38
- (四)协调发展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中的隐性课程38-39
- 后记39-40
- 参考文献40-43
- 个人简历43-44
- 致谢4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金洲;隐蔽课程:一些理论上的思考[J];外国教育动态;1989年01期
2 邓道宣,罗明礼;国内外隐性课程研究述论[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12期
3 盛园;苏志勇;;论教师对隐性课程的利用和调控[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4 杜希民,张建中;“隐性课程”及其可控因素探讨[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5 胡振京;;教育功能观的社会学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6 艾兴;;对当前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几点思考[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10期
7 谢春艳;浅谈潜在课程与校园文化[J];河池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8 郭晓明;整体性课程结构观与优化课程结构的新思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05期
9 何玉海;课程改革中隐性课程的作用不容忽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04期
10 何云峰;;隐性课程的理论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06期
本文关键词:论隐性课程的育人功能,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49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384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