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性传统与中国课程改革
本文关键词:引导性传统与中国课程改革,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课程改革的深化阶段,将实现四个方面的转化:即出发点由主义转向问题、摆动点由激进转向渐进、支撑点由政府转向学校、测评点由形式转向质量。这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客观需要,也是此阶段的突出特点,特别是初期由政府所主导的大规模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将转向以地方学校为主体的变革性实践阶段,凸显的是一种持续稳定、由局部到整体的改革理路,意味着引导性境况的呈现。而中国文化传统的根本特点在于引导性,有别于西方的认知性传统,根源由于秉持"性善"而塑造的"道"(导)的核心理念,其根本遵旨在于通过引导而达成转化与提升。因此,无论是文化自觉与价值认同,还是理论指导实践的有效性,引导性传统对于指导当前的课程改革无疑具有契合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性善为本的价值认知、引导性的制度变迁、通权达变的实践策略、和合创生的根本目的。总之,用中国的智慧解决中国课程改革的问题,进而实现学校教育创新是根本出路。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关键词】: 引导性传统 引导性智慧 课程改革
【分类号】:G423
【正文快照】: 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可以说,三十多年的改革之路,是顺应社会变革潮流,促使我国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之路。特别是新课程改革,更是促使了课程价值、结构、实施、评价等系统性的观念变革。时至今日,正如许多学者所言,课程改革已到了深化阶段。这说明,中国课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俞吾金;关于人性问题的新探索——儒家人性理论与基督教人性理论的比较研究[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2 何爱国;;“激进”,还是“保守”?——对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主潮论争的回顾与反思[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7期
3 吴刚平;课程开发中的矛盾运动与钟摆现象探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年02期
4 彭泽平;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价值转型及其知识论与人学根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02期
5 吴康宁;;中国教育改革为什么会这么难[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04期
6 衣俊卿;文化哲学的主题及中国文化哲学的定位[J];求是学刊;1999年01期
7 李春玲;;教育改革疲劳现象解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09期
8 陆益龙;;引导性制度变迁与农村市场发展——安徽小岗村的经验分析[J];天津社会科学;2013年01期
9 刘宝才;“以水喻人”的学说及其思维方式[J];中国哲学史;2003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云水;;独龙族禁忌的文化人类学解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2 汪昌华;;教学中个体差异性平等的内涵及实现[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3 郭校文;吴玲;;从历史变迁与思想分野看儿童读经[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4 梁占歌;张振华;;建构主义思想对体育教育的启示[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5 李成玉;;赵翼诗歌的“创新说”[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6 陈文钢;;“任性”的叛逆与“坎普”的颠覆——论苏珊·桑塔格的“风格化”[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7 聂小明;浅谈如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Z1期
8 姜智慧;;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多元英语教学模式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9 于师号;;基于角色转换的大学语文教学新模式[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10 李成玉;;符号中的艺术——简析卡西尔《人论》中的艺术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东华;;“培优辅差”的内涵及其实现[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阶段性成果集(华南卷)[C];2012年
2 李定文;;试论先秦儒家的忧患意识及其现代转化[A];北京大学海峡两岸第二届公共管理论坛——传统文化与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燕京晶;刘仲林;;驯服“莽兽”:“两种文化”的融合对科技发展的启示[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4 陆萍萍;;现代性的断裂与整合——新世纪长篇小说点评[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鲍金小;扎木苏;;“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应用研究”课题研究报告[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6 王海锋;;哲学与“哲学”的基本问题——由《哲学通论》引发的思考[A];“《哲学通论》与哲学教育改革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胡永友;;创业教育——促进社会、教育、个人共同发展的纽带[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龙藜;;藏族锅庄舞的教育人类学分析[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王许人;;浅论文化漠视[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李国英;;提高校本教研实效 促进师生共同发展[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向海英;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翟艳芳;全球教育的理念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李素芹;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制度障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谷颖;满族萨满神话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萍;幼儿园课程实施现状与特征的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伟;《吕氏春秋》体道和治道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杨洋;求同存异:在冲突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8 吕庙军;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符号[D];南开大学;2010年
9 刘娜;哲学语用学视域中的教育实践[D];南开大学;2010年
10 何东;论自觉误读[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宇;大连市普通高校乒乓球选项课开展现状及对策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登科;非线性学习策略下基于ASP.NET教学平台的设计和开发[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潘瑜;客家祠堂文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倪萍;高中思想政治课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黄华;灾难新闻“英雄”原型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涂冠萍;中国水墨动画的叙事性[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维铭;对话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D];苏州大学;2010年
8 姜延文;临清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曹强;中师美术教学中因材施教理念下的分层次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庆敖;对话性高中历史课堂构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平原;;史家的位置[J];读书;1992年07期
2 李春玲;;关于政府主导学校变革的教师问卷调查与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07年02期
3 鲁洁;实然与应然两重性:教育学的一种人性假设[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04期
4 洪建国;杨钢桥;;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与农户生产行为决策——基于江汉平原与太湖平原的农户调查[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5 郑大华,贾小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史上的激进与保守研究述评[J];近代史研究;2005年04期
6 高清海;“人”的双重生命观:种生命与类生命[J];江海学刊;2001年01期
7 陆益龙;王成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构性困境——安徽凤阳县的经验考察[J];江海学刊;2007年03期
8 王桂妹;五四文化激进主义寻踪[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03期
9 马健生;教育改革阻力的利益性质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02年12期
10 朱永新;;教育改革必须问计于民[J];教育科学研究;2008年1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柯政;;课程政策的执行与设计[J];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19期
2 刘兆栋;;新课程改革对人文精神的关注[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2期
3 黄宇星;;教师职业专业化及其发展对策探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赵清福;;新课程改革环境下教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5 ;农村课改怎样“改”[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06年05期
6 王策三;;关于课程改革“方向”的争议[J];教育学报;2006年02期
7 本刊编辑部;;2007年栏目回顾[J];教育科学论坛;2007年12期
8 王海生;张迎春;;山西省“新师专”教育类课程的改革探讨[J];沧桑;2008年02期
9 宁彦锋;;课程改革成本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22期
10 孔令文;;魂兮归来,启发式教学[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云鹏;;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教育改革的实践探讨[A];全国高师会数学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蔡其勇;;中英国家课程标准比较研究[A];第五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仲剑峰;;试论常熟地区有效推进课程改革的策略[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4 任瑞明;;关注学生“责任意识”培养[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一专辑)[C];2006年
5 宁虹;;从跑道到跑的过程——课程改革新理念与教师专业化[A];第三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4年
6 王立伟;;防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校本课程改革中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李光强;;学校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8 苏泽芳;;新课程背景下现代教育手段探索[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05年
9 阳素娥;;创新型实验教师从这里起步[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10 ;深化教育改革 建设教师队伍[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城区教育局教研室主任、长子门小学校长 李全昌;关于课程改革的十点思考[N];长治日报;2005年
2 宋晓梦;一位教师眼中的课程改革[N];光明日报;2004年
3 王学东;课程改革中的校本课程开发[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4年
4 本报记者 清泉;开发区课程改革初见效[N];海峡时报;2003年
5 李植 李燕;课程改革中 重建教研文化[N];中国教育报;2003年
6 吴晓桐;课程改革,应重视教学行为的研究[N];中国教育报;2004年
7 安徽省怀宁县秀山中学副校长 程仲;教研组长,领起你的教研来[N];中国教育报;2005年
8 海南国科园实验学校校长 朱震东 武汉市育才小学副校长 张念强 武汉市第十一中学校长 关明福 武汉市实验学校校长 苏先照;课程改革之我见[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9 记者 李菊文;课程改革工作在我市全面推进[N];铜川日报;2007年
10 王淦生 冯晓红;课程改革:应是一道“AA制”的大餐[N];中国教师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珊云;民间公益组织与课程改革治理机制创新[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李志超;三级课程管理的权力运作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3 王红岩;课程改革推进中的学校组织变革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4 姚志敏;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课程执行力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5 唐丽芳;课程改革中的学校文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刘黔敏;德育学科课程:从理念到运行[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 吴华;课程权力:从冲突走向制衡[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赵炳辉;新课改视域下教师课程意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张树德;当代课程改革成功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平;课程改革中的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杰昕;课程场域中的权力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黄瑞花;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分布式教师评价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3 何珊云;课程改革背景中的教师专业认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刘迎春;教育习俗视野下对课程改革的反思[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5 霍振响;农村远程教育背景中的教师培训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郭胜兰;论校本培训中教师自主发展模式的建构[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黄小文;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08年
8 黄国宝;试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9 阳红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我国课程改革[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曾东平;西方政治合法性理论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借鉴[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引导性传统与中国课程改革,,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847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484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