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

主体间性视野下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互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6 13:20

  本文关键词:主体间性视野下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互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主体间性是主体在思想与行为上为达成共同意愿而采取的一种协商与对话活动。主体间性分为内主体间性与外主体间性。内主体间性使个体理论不断生成、理性水平不断提升,而外主体间性促成了主体间共识的达成。教育理论的发展是教育主体内主体间性与外主体间性不断达成与层次不断提升的结果。同时也是教育理论与实践在不同层面上互动的结果。因此,要使教育理论在教育实践面前彰显其生命力,则必须借助教育主体阅历与学习、探索与反思、叙事与创作、实践与思考在不同层面上达成主体间性。使教育理论在主体间性的达成中动态生成与发展。
【作者单位】: 湖南教育科学研究院;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关键词】主体间性 教育理论 反思
【基金】:湖南省级重点课题(XJK013Ajc005):“省域义务教育优质资源的开发与培育”研究成果
【分类号】:G40
【正文快照】: 教育是以培养人为目的社会活动,教师、学生、教育管理者是教育中具有生命的主体,教育理论与实践则是教育生命主体开展活动场域。一方面教育主体具有主体意识,在教育或自我教育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而又在教育交往中产生主体性的交集。在交集中,一方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时,不是压制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彭梅;;主体间性视野下的师生关系新论[J];上海教育科研;2009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冯石岗;胡文慧;;中国传统教育中的主体间性思想初探[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陈慕;中学语文生命化教学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张升月;交往理论视域下大学本科课堂师生精神互动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李运奎;共生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春华;主体间性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主体性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5 张俭;基于对话的主体性教育改善师生关系的实践[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康伟;;教育研究范式转换: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教育科学;2006年06期

2 冯建军;以主体间性重构教育过程[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平;消解“主体间性”难题[J];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2 赵振红;论主体间性教育交往[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3 高秉江;;中西哲学与文化的主体间性问题[J];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4 申卫革;;主体间性视界中的教师角色[J];教育导刊;2006年04期

5 闫金山;;对主体间性的理解及其运用[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6 虎小军;张世远;;主体间性:哲学研究的新范式[J];宁夏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7 李尚卫;;教育主体间性特点探析[J];宜宾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8 旷剑敏;;语言主体间性及其发展的价值理想[J];求索;2007年04期

9 简圣宇;;对“主体间性”理论的思索[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10 蒋飞燕;;如何解决文化间性问题[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将;周宁;;当代心理学的主体间性转向[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杨春时;;中西主体间性美学的互补:审美同情说与审美理解说[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王鹏周;;树、山、水:布依民族主体间性审美特质[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成龙;;李大钊主体间性思想探析[A];纪念李大钊诞辰120周年学术论文选集[C];2009年

5 倪睿;李养龙;;从主体间性谈《沉没之鱼》之译写[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樊婷婷;;进入主体间性——图书馆服务人员与读者[A];广西图书馆学会2011年年会暨第29次科学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7 易鹏;;主体间性哲学视域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A];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丛(第二辑)[C];2012年

8 任小玫;;从自我与他者到主体间性:文学艺术批评的生态文明思考——以《徐霞客游记》为个案兼谈我国当代生态文学发展之去向[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生态文明:环境、能源与社会进步”环境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9 王为华;;文化间性与和谐世界[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杨培德;;从主体性与主体间性视角反思发展话语——以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为例[A];边疆发展中国论坛文集(2010)·发展理念卷[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春时;中国美学的主体间性转向[N];光明日报;2005年

2 肖建华;主体间性美学与和谐社会的建构[N];光明日报;2007年

3 冯宪光;“间性”的发现[N];文艺报;2003年

4 本报记者 周西苹;WTO挑战哲学[N];中国财经报;2002年

5 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副教授 彭海青;刑事调解应当树立三个观念[N];检察日报;2008年

6 淮阴工学院 江应中邋 ;主体间性:幸福感的价值观[N];光明日报;2008年

7 龚浩群;探寻文化间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8 王凤才;哪里有蔑视,哪里就有反抗?[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9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心内科教授 徐济民;怎样预防夜间性心绞痛发作[N];家庭医生报;2004年

10 刘悦笛;当代全球美学的“文化间性”转向[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尹航;论杜夫海纳美学思想的主体间性内涵[D];山东大学;2010年

2 崔学荣;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纪蓉琴;主体间性视阈下的译者元语篇意识构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靳锁;介入中的主体间性[D];山东大学;2010年

2 吴芳;试论文学主体间性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表现形式[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孟香云;师幼交往的主体间性特点及实现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杜志强;论主体间性课程[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5 徐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问题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6 琚红;主体间性家庭教育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1年

7 曹小艳;主体间性教育论纲[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8 刘宪俊;教育主体间性:意义及彰显[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9 唐新发;论文学的主体间性和意义生成[D];厦门大学;2002年

10 徐涛;《语文课程标准》与主体间性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主体间性视野下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互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863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4863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e16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