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发布时间:2017-07-02 22:01
本文关键词:孔子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摘要】: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万世敬仰和楷模的一代宗师。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系统地建构了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理论体系,开创了中国古代传统道德教育的先河。认真研究孔子道德教育思想,深入发掘蕴含其中的合理成分,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充分挖掘其精华部分所蕴涵的当代价值,并从中找出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做好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现代性转换,使其更好地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更好地为推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更好地为改善和提升当代学校道德教育服务。 《论语》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书,书中详细记录了孔子和其弟子言行,,是目前我们研究孔子道德教育思想最基本,最重要的参考文献。本文的研究以《论语》为文本基础,同时收集阅读大量有关孔子的研究文献,对孔子道德教育思想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发掘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精髓。本文认为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是一个以培养“君子”为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以“仁”为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以“知情意行”相统一为道德教育的路径,包含一系列具体道德规范、道德教育原则和方法的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对孔子道德教育思想进行理性评析,并积极思考实现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现代性转换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孔子 道德教育思想 当代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4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引言9-16
- 一、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9-10
- (一) 选题背景9-10
- (二) 研究意义10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4
- (一) 国内研究现状10-13
- (二) 国外研究现状13-14
- 三、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14-16
- (一) 研究思路14-15
- (二) 研究方法15
- (三) 创新之处15-16
- 第二章 孔子道德教育思想体系16-40
- 一、 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形成16-22
- (一) 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16-20
- (二) 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20-22
- 二、 孔子道德教育的目标22-23
- (一) 以培养“君子”为目标22
- (二) “君子”理想人格的塑造22-23
- 三、 孔子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23-28
- (一) “仁”为核心内容23-24
- (二) “仁”的基本内涵24-26
- (三) “仁”的实现途径26-28
- 四、 孔子道德教育的路径28-30
- (一) 重“知”、养“情”、坚“意”、持“行”28-29
- (二) “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29-30
- 五、 孔子道德教育的原则30-34
- (一)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30-32
- (二) 以身作则,身体力行32-33
- (三) 启发诱导,循序渐进33-34
- 六、 孔子道德教育的方法34-40
- (一)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34-35
- (二) 学思并重,知行合一35-37
- (三) 立志有恒,自强不息37-38
- (四) 自省自讼,改过迁善38-40
- 第三章 孔子道德教育思想评析40-48
- 一、 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历史贡献40-42
- (一) 是中华民族道德教育理论的重要来源40-41
- (二) 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奠基41
- (三) 开创了中华民族道德教育实践的先河41-42
- 二、 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局限性42-44
- (一) 维护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42-43
- (二) 具有一定的保守性落后性43-44
- (三) 歧视农业劳动和劳动人民44
- 三、 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现代性转换44-48
- (一) 原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45
- (二) 依据: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客观实际45-46
- (三) 基点:具有普遍人类价值的观念和精神的转换46-48
- 第四章 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48-59
- 一、 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48-52
- (一) “为政以德”,推进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48-50
- (二) “君子之仕”,推进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50-51
- (三) “泛爱亲仁”,促进个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51-52
- 二、 对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价值52-55
- (一) 通过“克己修身”,实现人与自身的和谐53-54
- (二) 通过“孝悌忠恕”,实现人与人间的和谐54
- (三) 通过“天人合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54-55
- 三、 对提升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的价值55-59
- (一) “导之以德”,夯实道德教育的首要地位56
- (二) “为仁由己”,强调学生的道德主体地位56-57
- (三) “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体身心差异57-58
- (四) “知行合一”,提高道德教育的实际效应58-59
- 结论与展望59-60
- 致谢60-61
- 参考文献61-64
- 附录 1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64-65
- 附录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科研鉴定成果65
本文关键词:孔子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本文编号:5113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511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