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扩张与教育不平等
发布时间:2017-07-20 00:19
本文关键词:教育扩张与教育不平等
更多相关文章: 教育不平等 教育扩张 相对风险厌恶 文凭贬值
【摘要】: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体系中,城市和农村弱势群体子女在各个教育阶段均处于不利地位。子女的受教育程度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社会背景因素的影响。在社会经济不平等急剧扩大的过程中,教育并没有起到发挥缩小这种不平等的作用,反而因为其自身的不平等成为扩大社会经济不平等的一个内在动力,教育不公平已成为了阻碍社会改革发展的一大因素。 本文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分析受教育机会不平等的问题。宏观层面上,由教育扩张导致的文凭贬值对于人们各教育阶段受教育机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微观层面上,地区差异、性别差异以及父母社会地位差异对于人们受教育机会又有着怎样的影响;教育扩张是否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教育不平等,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 本文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8)微观数据来研究探讨教育扩张过程中,各个学龄群体的教育机会不平等问题。在宏观层面上,根据“相对风险厌恶”理论,利用partial proportional odds model模型估计结果,构建宏观层面文凭贬值的风险因子,主要分析由于教育扩张而导致的文凭贬值问题及其对不同教育阶段受教育机会的影响。微观层面上根据Mare模型的思想进行建模,,将家庭背景因素与宏观层面因素——文凭贬值结合起来,重点分析区域差异、性别差异以及家庭背景对于子女受教育机会不平等问题的影响。 在本文第一部分分析中,我们主要讨论了高中和大学教育扩张背景下,劳动力市场上反映出的文凭贬值问题。考虑到我国的教育现状和具体国情,本文对“相对风险厌恶”理论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相对风险厌恶”理论以及文凭贬值更多的是基于对前一个学龄群体相对应的经济社会地位和教育价值的比较上的。依据本文提出的“相对风险厌恶”理论,通过构建文凭贬值因子,我们发现了在两个教育层次上文凭价值在不同年龄组中的变化。第二部分分析主要从宏观、微观两个层次上分析影响子女受教育机会的各因素。在宏观上层面上,我们引入分析第一部分中建立的文凭贬值因子,分析其对受教育机会的影响。研究发现,如果父母接受过高中教育,则子女的教育决策容易受到劳动力市场上文凭贬值信息的影响,同时也发现本文提出的“相对风险厌恶”理论成立,即如果文凭发生贬值,那么他们更有可能选择继续进行更高层次的教育。在微观层面上,我们重点分析了1999年高校大规模扩招后,父亲社会经济地位,地区以及性别差异对受教育机会的影响变化,证明“MMI”假设成立,高校大规模扩招并未使教育机会的阶层不平等、地区不平等和性别不平等下降。
【关键词】:教育不平等 教育扩张 相对风险厌恶 文凭贬值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521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2
- 第1章 引言12-20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2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12-17
- 1.2.1 国外研究文献12-16
- 1.2.2 国内研究文献16-17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17-18
-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18-20
- 第2章 我国教育扩张的原因、背景及其影响20-28
- 2.1 简述我国教育扩张的历史发展20-21
- 2.2 高校大扩招历史背景及其原因讨论21-25
- 2.3 教育扩张的影响25-28
- 第3章 简述教育不平等定义及其原因分析28-30
- 3.1 教育不平等定义28
- 3.2 教育不平原因分析28-30
- 第4章 实证分析30-57
- 4.1 数据来源及其变量说明30-34
- 4.1.1 数据来源30
- 4.1.2 本章变量选择说明30-34
- 4.2 教育扩张下文凭贬值的实证分析34-47
- 4.2.1 模型介绍34-36
- 4.2.2 变量选择及其说明36
- 4.2.3 模型检测36-40
- 4.2.4 建立模型40
- 4.2.5 构造文凭贬值因子40-41
- 4.2.6 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41-47
- 4.3 教育不平等实证分析47-54
- 4.3.1 模型简介47-49
- 4.3.2 变量选择及其说明49-50
- 4.3.3 分析教育不平等问题在各个教育阶段的变化50-54
- 4.4 小结54-57
- 第5章 政策建议57-60
- 附录60-64
- 附录 1 第 2 年龄组等比例几率假设检验(brant test)(大学)60
- 附录 2 第 3 年龄组等比例几率假设检验(brant test)(大学)60-61
- 附录 3 第 4 年龄组等比例几率假设检验(brant test)(大学)61
- 附录 4 第 5 年龄组等比例几率假设检验(brant test)(大学)61-62
- 附录 5 第 6 年龄组等比例几率假设检验(brant test)(大学)62
- 附录 6 第 7 年龄组等比例几率假设检验(brant test)(大学)62-63
- 附录 7 第 8 年龄组等比例几率假设检验(brant test)(大学)63-64
- 参考文献64-68
- 致谢68-6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的论文情况69-7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李文利,闵维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现状和潜力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02期
2 陈厚丰;刘承波;;世纪之交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政策的评价[J];教育研究;2007年02期
3 周海涛;;世界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发展背景、模式和趋势[J];教育研究;2008年10期
4 李春玲;当代中国社会的声望分层——职业声望与社会经济地位指数测量[J];社会学研究;2005年02期
5 刘欣;;中国城市的阶层结构与中产阶层的定位[J];社会学研究;2007年06期
6 李春玲;;高等教育扩张与教育机会不平等——高校扩招的平等化效应考查[J];社会学研究;2010年03期
7 王威海;顾源;;中国城乡居民的中学教育分流与职业地位获得[J];社会学研究;2012年04期
8 毛盛勇;;中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分析[J];统计研究;2008年03期
9 何亦名;;教育扩张下教育收益率变化的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9年02期
本文编号:5655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565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