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自我概念清晰度、社会支持、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本文关键词: 中职生 自我概念清晰度 主观幸福感 社会支持 自尊 出处:《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7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考察中职学生的自我概念清晰度、社会支持、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选取广州市某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308人(男196人,女112人),采用自我概念清晰度量表(SCCS)、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和自尊量表(SES)、幸福感指数量表(WBIS)进行测查。结果:中职生的SCCS、PSSS、SES、WBIS得分两两之间均呈正相关(r=0.15~0.53,均P0.01)。通径分析表明,中职生自我概念清晰度正向作用于社会支持、自尊和主观幸福感(β=0.21、0.47、0.20);社会支持和自尊均正向作用于主观幸福感(β=0.30、0.37);社会支持正向作用于自尊(β=0.38)。结论:中职生自我概念清晰度、社会支持、自尊与主观幸福感存在密切关系。在教育实践中需重视中职生自我概念清晰度对主观幸福感可能的提升作用。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self-concept clarity, social support, self-esteem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Methods: 308 students (196 males) from a secondar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school in Guangzhou were selected. 112 female patients were assessed with SCCSS,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 (PSSS) and Self-esteem scale (SES). Results: 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cores of SCCS-PSSS- SESS-WBIS and WBIS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Path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self-concept articulation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had positive effects on social support, self-esteem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尾 0.21, 0.47, 0.20). Both social support and self-esteem have positive effects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尾 = 0.30 or 0.37). Social support had positive effect on self-esteem (尾 0.38). Conclusion: Self-concept clarity and social support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esteem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education practice,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role of self-concept clarity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in the promotion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作者单位】: 四川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与心理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松岗中心小学;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12JJD190005)
【分类号】:B844.2
【正文快照】: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7,31(11):896-901.)Corresponding author:ZHENG Xue,zhengxue77@126.com(Chin M ent Health J,2017,31(11):896-901.)随着我国中职院校的扩招,中职学生群体的人数越发庞大。目前,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尚不成熟,且社会招聘也更加偏重高文凭个体[1]。在这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岑延远;;自我概念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社会心理科学;2001年03期
2 廖凤林,车文博;西方自我概念研究中的哲学基础[J];心理科学;2002年03期
3 徐丽敏;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及社会互动的作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4 张野,刘晓明;青少年自我概念研究及其对教学的启示[J];教育科学;2002年02期
5 胡维芳;自我概念的研究范型述评[J];青海社会科学;2003年06期
6 王桂祥;;自我概念综述[J];社会心理科学;2003年04期
7 钟慧;自我概念与健康人格关系初探[J];财经科学;2004年S1期
8 曾守锤,吴华清;学习不良儿童自我概念研究综述[J];中国特殊教育;2004年05期
9 于璐,宋微涛,潘芳;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年03期
10 孙丽;;自我概念的研究概述及发展趋势探讨[J];社会心理科学;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红梅;;高中生自我概念发展特点的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詹启生;;自我概念的行动效应[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3 王莉莉;;自我概念与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老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4 李德伟;;儿童能力与能力自我概念的实验研究[A];全国第六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7年
5 林琳琳;何海波;;5-9岁儿童自传记忆与自我概念的发展及其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胡维芳;;新疆维、汉族大学生自我概念比较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7 祝大鹏;;小学生整体自尊、身体自我概念及身体等级评定关系的实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李军素;陈小娜;黄辛隐;孙大强;;中美15岁中学生数学自我概念和数学焦虑的比较[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姜小日;郑雪;;青少年自我概念的清晰度与主观幸福感和健康人格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刘亚平;聂胜昀;马成;邢敏;冯翠仙;吕勇;;大学生外显与内隐性别自我概念的比较研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天津中天职业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中心 李军;社会支持可以帮助“老知青”减压[N];健康报;2009年
2 狄芳;震后心理“减灾”三法[N];中国改革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周保东;贫困大学生急需心理解困[N];徐州日报;2009年
4 ;人文关爱 共抗"非典[N];中国教育报;2003年
5 高原;灾后心理重建——社会支持最重要[N];中国社会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玉新;高中理科资优生学业自我概念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梁晓燕;网络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吴捷;城市低龄老年人的需要、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薇;自我概念对高职生学校适应的影响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2 窦温暖;大学生职业自我概念问卷的编制及其特点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张佳佳;提高高中学业不良学生学业自我概念的干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李盛林;初中留守儿童自我概念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5 杨槐;大学生内隐、外显自我概念及其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6 郭部洲;高中生自我概念、心理韧性与学业成绩关系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1年
7 张宝山;学习不良儿童自我概念干预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8 王令;儿童的欺负行为和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9 王素娟;大班幼儿自我概念特点之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10 陈俊;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与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503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1450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