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体制论文 >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之科学性探讨

发布时间:2018-01-21 15:26

  本文关键词: 建构主义 科学性 非良构情境 从扶到放 出处:《电化教育研究》2016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2006年,基尔希纳(Kirschner)等人发表论文从人的认知架构角度论证直导教学的优越性,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合理性发起了挑战。信息时代的到来意味着学习者将面临各种非良构情境的挑战,建构主义教学方式在此担当重任。依据社会科学的重要属性,我们可以从累积性、确证度和情境性视角来探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科学性,并且进一步分析业界有关"先教后学"与"先学后教"、"聚焦内容"与"聚焦技能"以及"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学术论辩。实际上,提出"学教统一、扶放有度"的原则也许能够为完善建构主义理论之科学性开启新的思路。
[Abstract]:In 2006, Kirschner and others published papers to demonstrate the advantages of direct i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cognitive structure. It challenges the rationality of constructivism teaching theory. The arrival of the information age means that learners will face the challenge of various non-good situations. According to the important attributes of social science, we can explore the scientific nature of constructivism teaching the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ccumulation, confirmation and situation. And further analyze the academic debates about "teaching before learning", "focusing on content" and "focusing skills", and "learning theory" and "teaching theory". Putting forward the principle of "unity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supporting degree" may open a new way of thinking for perfecting the scientific nature of constructivism theory.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基金】: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规划项目“学习科学视域下教学设计理论发展研究——促进高阶能力的学习环境设计”(项目编号:16YJA880033)
【分类号】:G420
【正文快照】: 一、引言:教学理论科学性之评判依据杜祖贻先生认为,社会科学未能达到由自然科学确立的标准,因为它缺乏自然科学的重要属性,如累积性、可验证性、跨文化特性等。[1]教学理论无疑是社会科学理论的典型代表,本文旨在以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中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例,对其科学属性进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霞芳;;建构主义教学中教师的作用[J];中学教育;2003年02期

2 杨健君;关于我校引入建构主义教学法的探讨[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01期

3 张红艳;;从模式结构的角度探讨建构主义教学[J];现代教育技术;2007年02期

4 王晓轩;;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探析[J];北方经贸;2011年11期

5 陈旭;建构主义教学评价的思想和方法[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3年09期

6 毛新勇;孙长根;;国外教学理论的新进展——建构主义教学原则及其对教师与学生的影响[J];上海教育;1999年01期

7 秦佳;;教学之树常青——关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实践与思考[J];常州师专学报(综合版);2001年04期

8 王竹立;;新建构主义教学法初探[J];现代教育技术;2014年05期

9 刘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系列文章(五) 对建构主义教学的误读[J];中国学校体育;2008年08期

10 胡定荣;对建构主义教学论的历史、文化与实践的思考[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2期



本文编号:14518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14518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f6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