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移动学习在高校通识教育羽毛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 微信 移动学习 通识教育羽毛球 教学 应用研究 出处:《山东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移动学习因其学习行为因需化、学习形式便捷化、内容活动互动化、实现方式数字化以及学习环情境化的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微信的出现更是让终端不灵活的移动学习充满活力。微信与移动学习强强联合成功应用到其他学科的课题已经屡见不鲜,但在体育教学领域还缺乏对二者的研究。本研究以山东师范大学通识教育羽毛球课程为案例,以课程的特征、微信移动学习的特点以及学习者自身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依据相应的设计原则设计微信移动学习的教学资源,并利用微信移动学习的辅助教学模,对学习者进行教学干预,探索微信移动学习在通识教育羽毛球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得出微信移动学习可以提高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形成积极锻炼态度、学习者羽毛球基本技术与理论水平以及教学与学习效率的结论,需要加强微信移动学习的资源设计、改良传统课程教学的评价机制、提高教师教学综合的素质能力以及完善学生移动学习的软硬环境来更好的将微信移动学习应用到相关专业的教学当中。本文共分为6个模块:1研究背景及意义,通过对教育信息化大环境的阐述来论证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并对移动学习和微信的概念、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2研究对象及方法,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把微信移动学习确定为研究对象,阐述本文的研究方法。3微信移动学习在通识教育羽毛球教学中应用的实验前期分析,对通识教育羽毛球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考核评价方式进行分析;对学习者身体形态、羽毛球专项素质、锻炼态度、羽毛球技术和理论进行分析;对微信移动学习应用到通识教育羽毛球课程的教学中向学习者进行了调查分析,以此夯实微信移动学习教学资源的设计和实施过程的基础。4微信移动学习在通识教育羽毛球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设计与实施,这个模块详细阐述了微信移动学习在通识教育羽毛球教学中教育资源的设计相关原则和过程,构建微信公众平台和微信群,以及微信移动学习在通识教育羽毛球教学中辅助教学的应用。5微信移动学习在通识教育羽毛球教学中的应用结果分析,通过对公众平台数据的统计,学习者各项身体、技能、心理等指标数据的分析,以及学习者态度和应用效果的分析得出结论。6结论与建议,得出结论,给定建议,找出不足
[Abstract]:Mobile learning because of its learning behavior because of the need, learning forms will be facilitated, interactive content activities, the realization of digital and learning context of the advantage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WeChat, and the emergence of WeChat makes the terminal inflexible mobile learning full of vitality. WeChat and mobile learning have been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other subjects. But in the field of physical education there is a lack of research on the two. This study takes the general education badminton course of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as a case study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rriculu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eChat mobile learning and learners' learning needs are taken as the starting point. According to the corresponding design principles, the teaching resources of WeChat mobile learning are designed, and the auxiliary teaching model of WeChat mobile learning is used. Teaching intervention to learners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WeChat mobile learning in general education badminton teaching. It is concluded that WeChat mobile learning can improve learners'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form an active exercise attitude. The conclusion of learner's basic technique and theory level of badminton and the efficiency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needs to strengthen the resource design of mobile learning in WeChat and improve the evaluation mechanism of traditional course teaching. Improve teacher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improve the students' mobile learning environment to better apply WeChat mobile learning to the teaching of related majors.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six modules:. 1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Through the elaboration of the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to demonstrate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paper, and mobile learning and WeChat concepts,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status of .2 research objects and method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research ideas, determines the mobile learning of WeChat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expounds the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obile learning of WeChat in the general education badminton teaching.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contents and evaluation methods of badminton course of general education are analyzed. To the learner body shape, badminton special quality, exercise attitude, badminton technique and theory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and analyzes the application of WeChat mobile learning in the teaching of general education badminton course. In order to tamp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WeChat mobile learning resources. 4. The application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WeChat mobile learning in general education badminton course teaching. This module describes the design principles and processes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general education badminton teaching, and constructs the WeChat public platform and WeChat group. And the application of WeChat mobile learning in general education badminton teaching. .5 the result analysis of the application of WeChat mobile learning in general education badminton teaching, through the statistics of public platform data. Analysis of learners' physical, technical, psychological and other indicators, as well as analysis of learners' attitudes and application effects, draw conclus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draw conclusions, give recommendations, and identify deficiencies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G434;G84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连玉;研究性学习与素质教育[J];现代技能开发;2000年10期
2 姚远峰;成人学习动力探源[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3 王利;;网络环境与终身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2001年11期
4 栾春晖,李靖,詹国梁;论网络时代的学习与创新[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2年S1期
5 罗锡武;努力创建学习型社会[J];学习导报;2003年08期
6 何善平;从学习概念的不同理解看学习方式多样化[J];现代教育论丛;2004年04期
7 李红美;;论网络教育环境下学习者学习动机的激发[J];继续教育;2006年11期
8 沈福新;;学习漫议[J];群众;2007年03期
9 李伟;;关于在学习过程中目标制定的思考[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年06期
10 王玉喜;;数学课堂要关注“学习过程”的教学[J];科技信息;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文;;让合作学习在逆境中重生[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2卷)[C];2010年
2 吕启春;;浅谈小学数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A];2014年1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3 杜俊娟;;用学习动机培养策略课题的学习对体育教师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的实验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4 瞿春波;;浅议合作学习之误区[A];校园文学编辑部写作教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时龙;;把握分析学情是改进教学和促进学习的基础[A];2012·学术前沿论丛——科学发展:深化改革与改善民生(下)[C];2012年
6 韦彩红;;如何组织学生共享学习成果[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2卷)[C];2010年
7 格保耿;;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A];2014年5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8 钮荣荣;;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思考[A];2014年6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9 陈妙;;让数学课堂效率得到真正的提高——浅谈新课改下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3卷)[C];2010年
10 黄春妙;;浅谈语文课堂合作学习的有效把握[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3卷)[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农行浙江东阳支行 吴新国 周龙飞;银行如何创建学习型组织[N];上海金融报;2003年
2 西北师范大学 李瑾瑜;校长:如何引领和促进教师学习[N];中国教育报;2008年
3 永寿县店头中学 刘俊锋;大力提倡合作学习 全面促进有效教学[N];咸阳日报;2009年
4 本报评论员;要在真学习上下功夫[N];酒泉日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李天然;学习应该是一种终身行为[N];大连日报;2010年
6 刘继芳;浅议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中的“学习”内涵[N];伊犁日报(汉);2010年
7 哈尔滨市第五医院 蒙硕;浅谈医院创建学习型党组织[N];黑龙江日报;2010年
8 翟爱霞;浅谈如何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N];太行日报;2011年
9 李振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制度变迁中的制度学习[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10 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院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习科学研究分会常务副会长 龚春燕;实施新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N];中国教育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峰;基于社会网络的大学生学习网络结构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4年
2 付亦宁;本科生深层学习过程及其教学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3 冯子勇;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特征学习和分类方法的研究及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4 王星;关系分类模型的学习界限与应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5 潘剑寒;基于多潜在空间的迁移学习算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6 杨春;反馈类型对大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自我调节学习的中介作用[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7 王浩宇;资源整合、创业学习与新创企业创新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8 杨南昌;学习科学视域中的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薛晶晶;美国和泰国学习者汉语普通话阳平与上声习得的实验研究[D];北京大学;2013年
10 刘玉静;合作学习的伦理审思[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以宣;感知教师支持、基本心理需要满足与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倦怠的关系[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2 李荣敬;不同情绪状态对学习判断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3 李兰翠;M00C学习平台的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4 孙航;农民工随迁子女学习生态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5 左扬扬;碎片化时代下企业微课程设计与应用[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6 戚政霞;基于翻转课堂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7 苏治芳;小学中高年级“微课题式”语文学习的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8 张华;提高中职生语文课堂学习动力的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9 强敏;“学困生”的现状调查与教育转化途径研究[D];宁夏师范学院;2015年
10 谢平;对初中学困生学习素质提高的情感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4530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1453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