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体制论文 >

教育水平对储蓄率的非线性影响的门限回归分析

发布时间:2018-05-02 17:54

  本文选题:平均受教育年限 + 国民总储蓄率 ; 参考:《统计与决策》2017年18期


【摘要】:文章就教育水平对储蓄率的影响机理进行了分析,得出教育年限的提高与储蓄率之间可能存在着非线性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选取1990—2013年的中国29个省级面板数据,建立门限回归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教育年限的增加都会提升储蓄率。但在不同的教育年限阶段,教育水平对储蓄率的提升作用的大小不同。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education level on savings rate, and draws a conclusion that there may be a non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crease of education years and the savings rate. On this basis, we select 29 provincial panel data from 1990 to 2013 to establish threshold regression model for empirical research. The results show that, on the whole, the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years of education will increase the savings rate. However, in different years of education, the effect of education level on savings rate is different.
【作者单位】: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
【分类号】:F832.22;G40-05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贺菊煌;;储蓄率:基于寿命不确定模型的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4卷)[C];2003年

2 贺菊煌;;储蓄率:基于寿命确定模型的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6卷)[C];2005年

3 樊纲;;企业储蓄率高是内外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A];2009年宏观经济与改革走势座谈会论文集[C];2009年

4 刘明;朱斌;;基于永久收入假说的中国储蓄率研究——中国城乡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赵振全;于震;刘淼;;中国金融发展、储蓄率与经济增长间的动态影响机制[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9卷)[C];2008年

6 贺菊煌;;流动性条件对社会储蓄率的影响——基于确定寿命模型的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8卷)[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李正信;美国储蓄率创历史最低[N];经济日报;2004年

2 记者 肖敏 李志勇;高储蓄率是把“双刃剑”[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3 余丰慧;国情决定中国要保持适当储蓄率[N];中国工业报;2009年

4 包兴安;不能“妖魔化”中国储蓄率和投资率[N];证券日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聂国春;降低储蓄率要先完善社会保障[N];中国消费者报;2009年

6 刘效仁;降低储蓄率关键在于政府和企业[N];中国工业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谷重庆;竞争性储蓄:中国居民高储蓄率的重要原因[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8 余丰慧;国情决定中国应保持恰当储蓄率[N];各界导报;2009年

9 叶秋;低储蓄率将长期腐蚀“美国优势”[N];证券时报;2012年

10 莫开伟;高储蓄率是中国经济之痒 百姓之痛[N];证券时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郑纯雄;中国最优储蓄率的决定及宏观经济效应[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2 于晨光;储蓄率差异对中美经济失衡的影响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隋雯霞;中国企业高储蓄率的成因后果和对策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3年

2 马常栋;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率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5年

3 盛威;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家庭储蓄率的决定因素[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年

4 曹宏;内生预期寿命、人口结构与储蓄率[D];南京大学;2016年

5 别安姊;中日韩三国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率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6 陈仁静;家庭教育水平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6年

7 覃霄;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经济学分析[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6年

8 余鹏程;全球化背景下的美国私人储蓄率下降之谜[D];复旦大学;2011年

9 曹进宇;中国高储蓄率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及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思林;我国过高储蓄率成因及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8349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18349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6db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