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体制论文 >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新教师成长的个案研究

发布时间:2019-10-23 18:23
【摘要】:教师生存于纷繁复杂的教学情境中,教师专业成长与周围环境息息相关。教育生态学旨在通过探索环境与教育的关系,解释教育现象,揭示相关教育规律。因此教育生态学为探究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一个适切的视角。据此视角,教师作为整个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主体之一,其成长过程就是与所处生态系统不断互动的过程。而新教师,位于教师职业生涯的初始阶段,其生态环境更加特殊,常常会出现对周边环境因素“水土不服”的适应问题。新教师成长如何将会影响到其职业生涯之后的发展方向,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本文采用教育生态学的视角,对新教师的生态环境及其与环境之间的互动进行了分析,探寻新教师面临陌生环境的挑战是如何调整自己进而获得专业成长的,以期利用教育生态学交叉性的特点为新教师成长提供新的研究思路。本文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将新教师看作教育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主体,采用了2007年刘贵华和朱小蔓在《试论生态学对于教育研究的适切性》一文中提到的关于教育问题的生态学研究视角:主体与环境,遗传与变异,平衡与失衡,共生与竞争。在这四个大框架下对典型的个案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本研究注重从理论层面对新教师的故事进行整理与分析,第一个维度主体与环境对应新教师与教学环境,故事的描述中透露出学校制度与精神环境对新教师的影响,以及新教师作为生态主体的主动适应;第二个维度遗传与变异对应知识的传承与创造,新教师在经验的积累中,由模仿到原创,从新手到老手的转变;第三个维度平衡与失衡对应内心的协调与冲突,通过新教师逐步的教学反思,习得语言调控课堂的方法,整个课堂气氛由一团糟到和谐融洽,师生关系也由冲突转向缓和,一切都在“平衡-失衡-平衡”的循环过程中逐步前进;最后一个维度共生与竞争对应合作与竞争,新老教师、新新教师之间在合作中竞争,竞争中共生。最后,依旧在教育生态学四个框架指引下提出新教师成长建议:优化教学环境,促进新教师自主发展;重视经验传承,激励新教师自我原创;倡导教学反思,疏导新教师自我调整;构建成长共同体,引领新教师自我完善。
【学位授予单位】:闽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G4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晓杰;牟金江;;反馈促进新教师教学反思能力发展的行动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6年01期

2 孙彩霞;靳玉乐;;教育中叙事探究怎么做:西方学者的观点[J];全球教育展望;2015年04期

3 殷世东;靳玉乐;;回归与运作:生态取向学生发展[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4 马妮;;高校初任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的困惑[J];辽宁教育;2012年13期

5 张华;;英语课程改革中新教师身份认同的构建策略[J];温州医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6 王加强;梁元星;;我国教育生态研究的进展与问题[J];当代教育科学;2008年19期

7 熊金菊;陶志琼;;身份认同变化:社会文化取向的初任教师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Z2期

8 姚庆春;易申君;;教育生态学视野下课堂生态问题的探讨[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8年01期

9 钟启泉;;教学实践与教师专业发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7年10期

10 范国睿;王加强;;当代西方教育生态问题研究新进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7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黄广芳;现象学视角下高校英语新教师教学生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辉;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中学英语教师发展[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刘晓艳;师徒制对新任教师影响的叙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陈霄;生态学视野下师生关系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1年

4 田田;基于实践共同体下英语新教师成长路径的案例研究[D];宁波大学;2013年

5 张佳佳;师生交往与小学新教师专业成长的个案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4年

6 王爱文;教育生态学视域下中学地理教师成长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7 徐秀玲;生态学视野下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张强;“师徒制”与新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马晓娟;“师徒结对”对初任教师成长的影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李昂;基于教学实践的地理新教师专业发展叙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522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25522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94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