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实施科学教育的课程理念探析
发布时间:2025-06-10 03:53
世界正在步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人们的目光已聚焦在今天的学生是否能具备基本的科学素质去适应这高度科学技术化的社会这一热点上。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也正在努力地探索我们的科学教育是否能培养出高质量的科技人才去面对更为严峻的科技挑战这个有积极意义的课题。针对我国又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出现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我们从科学教育的观念—“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提高科学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着手。努力探索如何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实施科学教育。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科学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出发,回顾和分析了国内外科学教育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特点,归纳了对现代科学教育的一些基本认识。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实施以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目的的科学教育,探索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所涌现的新的课程形态中开展科学教育。 第二部分进一步分析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实施科学教育的课程基本理念。先概括性地阐述...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实施科学教育及其背景探析
一、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设立
二、 科学教育发展的时代背景
1、 知识经济的特点
2、 知识经济对科学教育的新要求
三、 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实施科学教育
1、 什么是科学
2、 要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实施科学教育
四、 国际国内的科学教育发展与课程改革
1、 美国的科学教育发展与课程改革
2、 英国的科学教育发展与课程改革
3、 上海的科学教育发展与课程改革
第二部分 :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实施科学教育的课程基本理念探析
一、 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实施科学教育的课程观
1、 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实施科学教育的课程形态观
2、 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实施科学教育的知识观
3、 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实施科学教育的师生观
二、 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实施科学教育的教材观
1、 教材要成为学生的学材
2、 教材要为教师的教学服务
3、 教材从单一载体向多元载体的发展
三、 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实施科学教育的评价观
1、 课程评价的特点
2、 课程评价的原则
3、 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实施发展性学生评价的功能
4、 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实施发展性学生评价的构成
第三部分 :在“研究性学习”中实施科学教育的课程基本构想
一、 课程的基本理念
1、 面向全体学生
2、 立足学生发展
3、 体现科学本质
4、 突出科学探究
5、 反映当代科学成果
二、 课程目标
1、 总目标
2、 分目标
三、 课程内容
1、 课程内容的设计思路
2、 课程内容的选取
3、 课程内容的组织
4、 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
四、 课程实施建议
1、 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程运行体系
2、 建构主义的课程实施策略
3、 个性化的课程实施策略
五、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 校内资源
2、 社会资源
附录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本文编号:4050267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实施科学教育及其背景探析
一、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设立
二、 科学教育发展的时代背景
1、 知识经济的特点
2、 知识经济对科学教育的新要求
三、 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实施科学教育
1、 什么是科学
2、 要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实施科学教育
四、 国际国内的科学教育发展与课程改革
1、 美国的科学教育发展与课程改革
2、 英国的科学教育发展与课程改革
3、 上海的科学教育发展与课程改革
第二部分 :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实施科学教育的课程基本理念探析
一、 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实施科学教育的课程观
1、 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实施科学教育的课程形态观
2、 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实施科学教育的知识观
3、 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实施科学教育的师生观
二、 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实施科学教育的教材观
1、 教材要成为学生的学材
2、 教材要为教师的教学服务
3、 教材从单一载体向多元载体的发展
三、 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实施科学教育的评价观
1、 课程评价的特点
2、 课程评价的原则
3、 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实施发展性学生评价的功能
4、 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实施发展性学生评价的构成
第三部分 :在“研究性学习”中实施科学教育的课程基本构想
一、 课程的基本理念
1、 面向全体学生
2、 立足学生发展
3、 体现科学本质
4、 突出科学探究
5、 反映当代科学成果
二、 课程目标
1、 总目标
2、 分目标
三、 课程内容
1、 课程内容的设计思路
2、 课程内容的选取
3、 课程内容的组织
4、 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
四、 课程实施建议
1、 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程运行体系
2、 建构主义的课程实施策略
3、 个性化的课程实施策略
五、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 校内资源
2、 社会资源
附录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本文编号:40502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4050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