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心理论文 >

高中生应对方式、心理弹性与适应取向心理健康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7-03-29 01:09

  本文关键词:高中生应对方式、心理弹性与适应取向心理健康的关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心理健康不单单是指没有心理障碍或症状,更是指个体在心理与社会行为上能保持良好状态,它具有层次性,以心理适应为基本特征,强调与周围环境的良好适应。以往对心理健康的研究重点在于是否出现心理疾病,,以此提出预防方法和建议,忽视了学生自身所具有的潜能。以往研究对青少年适应取向心理健康的探讨较为鲜见。所以,笔者从适应取向心理健康入手,考察高中生适应取向心理健康状况,使心理健康的主题既符合时代潮流又有助于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一种新的认识视角。应对方式是个体在遭遇压力情境时所做的认知和行为上的努力,心理弹性注重个体与环境的交互动态过程,研究表明应对方式、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青岛即墨市某高中489名高中生为研究对象,探讨我国高中生应对方式、心理弹性与适应取向心理健康的关系。经数据分析处理后,得到以下研究结论: 1、高中生面对挫折或困难时较多采用指向问题的积极应对方式,较少使用指向情绪的消极应对方式。在应对方式的不同维度上存在年级差异,高三学生更倾向于采取问题解决的积极应对方式和逃避的消极应对方式,高一学生则更乐于寻求外界的支持。在性别上,女生更善于寻求社会支持和帮助,而男生多采取忍耐和逃避的方式来应对问题。此外,应对方式在城乡和是否独生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2、高中生的心理弹性总体状况良好,高三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好于高一年级和高二年级,但高一学生在目标关注、积极认知、人际协助三个维度上得分最高。女生在人际协助和家庭支持两个维度上的得分都高于男生。城市高中生较乡镇高中生能获得更多的家庭支持。心理弹性总分及五个维度不存在独生与否差异。 3、高中生的适应取向心理健康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总体状况良好。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更能感觉生活幸福,而独生子女在人际和谐方面要好于非独生子女。高一学生对生活幸福感以及考试镇静上的得分高于高二、高三年级,高二学生在乐于学习、考试镇静上得分最低,高三年级的人际和谐程度最好。高中生适应取向心理健康总分及五个维度在城乡和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4、高中生应对方式、心理弹性与适应取向心理健康两两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应对方式和心理弹性能够显著预测适应取向心理健康水平。 5、心理弹性在指向问题的积极应对方式与适应取向心理健康之间都起完全中介作用;心理弹性在指向情绪的消极应对方式与适应取向心理健康之间都起部分中介作用。
【关键词】:应对方式 心理弹性 适应取向心理健康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444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0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10-22
  • 1 应对方式10-12
  • 1.1 应对及应对方式的概念10
  • 1.2 应对方式的分类10-11
  • 1.3 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11-12
  • 2 心理弹性的理论及相关研究12-15
  • 2.1 心理弹性的概念12-14
  • 2.2 心理弹性的作用机制14
  • 2.3 心理弹性的相关研究14-15
  • 3 心理健康的理论及相关研究15-18
  • 3.1 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15-16
  • 3.2 适应取向心理健康的提出16-17
  • 3.3 心理健康的测量17
  • 3.4 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17-18
  • 4 应对方式、心理弹性、心理健康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18-20
  • 4.1 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18-19
  • 4.2 应对方式与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19-20
  • 4.3 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20
  • 4.4 应对方式、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三者的相关研究20
  • 5 问题提出与研究假设20-22
  • 5.1 问题提出20-21
  • 5.2 研究假设21-22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22-24
  • 1 研究对象22
  • 2 研究工具22-23
  • 2.1 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22
  • 2.2 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22-23
  • 2.3 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23
  • 3 施测程序23
  • 4 数据处理23-24
  • 第三部分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24-32
  • 1 高中生的应对方式24-26
  • 1.1 高中生应对方式的总体水平24
  • 1.2 高中生应对方式的年级差异分析24-25
  • 1.3 高中生应对方式的性别差异分析25-26
  • 2 高中生的心理弹性26-28
  • 2.1 高中生心理弹性的总体水平26
  • 2.2 高中生心理弹性的性别差异分析26-27
  • 2.3 高中生心理弹性的年级差异分析27
  • 2.4 高中生心理弹性的城乡差异分析27-28
  • 3 高中生适应取向心理健康的特点28-29
  • 3.1 高中生适应取向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28
  • 3.2 高中生适应取向心理健康的独生与否的差异分析28-29
  • 3.3 高中生适应取向心理健康的年级差异分析29
  • 4 应对方式、心理弹性与适应取向心理健康的关系29-32
  • 4.1 应对方式、心理弹性与适应取向心理健康三者间的相关分析29-30
  • 4.2 高中生心理健康对应对方式、心理弹性的回归分析30
  • 4.3 心理弹性在应对方式与适应取向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30-32
  • 第四部分 讨论32-39
  • 1 高中生应对方式32-33
  • 1.1 高中生应对方式的总体特点32
  • 1.2 高中生应对方式的年级差异分析32-33
  • 1.3 高中生应对方式的性别差异分析33
  • 2 高中生心理弹性33-34
  • 2.1 高中生心理弹性的总体特点33-34
  • 2.2 高中生心理弹性的性别差异分析34
  • 2.3 高中生心理弹性的年级差异分析34
  • 2.4 高中生心理弹性的城乡差异分析34
  • 3 高中生适应取向心理健康34-36
  • 3.1 高中生适应取向心理健康的总体特点34-35
  • 3.2 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独生与否的差异分析35
  • 3.3 高中生适应取向心理健康的年级差异分析35-36
  • 4 应对方式、心理弹性与适应取向心理健康的关系36-38
  • 4.1 应对方式、心理弹性与适应取向心理健康三者的相关分析36
  • 4.2 应对方式、心理弹性对适应取向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36-37
  • 4.3 心理弹性在应对方式与适应取向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作用37-38
  • 5 不足与展望38-39
  • 第五部分 结论与建议39-42
  • 1 结论39
  • 2 建议39-42
  • 第六部分 参考文献42-50
  • 附录50-52
  • 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50
  • 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及计算方法50-51
  • 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51-52
  • 致谢5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建英;;独生子女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研究[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李海垒;张文新;张金宝;;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HKRA)的修订[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8年02期

3 叶一舵;心理健康标准及其研究的再认识[J];东南学术;2001年06期

4 黄希庭;郑涌;李宏翰;;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的心理学观点[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 马伟娜;桑标;洪灵敏;;心理弹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述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1期

6 席居哲,桑标;心理弹性(resilience)研究综述[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年04期

7 祁正庆;;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中学生的学校适应感比较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年01期

8 赵晶;罗峥;王雪;;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弹性、积极情绪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年09期

9 尹星;谷广彬;赵小军;;高三学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年09期

10 余芝兰;;中学生应对方式研究综述[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苏丹;适应取向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初步编制[D];西南大学;2007年

2 李慧;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价值观与人际和谐关系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高中生应对方式、心理弹性与适应取向心理健康的关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33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xinli/2733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b5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