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应对方式、积极率与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9 11:23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应对方式、积极率与幸福感的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研究立足于多维度评价幸福感角度,拟从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多维度整合视角,探究三种幸福感的结构关系。描述大学生应对方式、积极率(positivity ratio)与幸福感全貌(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及社会幸福感)的基本状况及人口统计学差异。同时考察不同类型的应对方式对幸福感的影响及影响机制,以期为今后高校通过培养大学生有效的应对方式,提升大学生的积极率水平,全面实现大学生的幸福感提供理论依据和可操作性的实践思路。 本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1)研究一:大学生幸福感结构模型探究 采用随机取样的方式选取浙江省某高校41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综合幸福感问卷》中生活满意度(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部分及《社会幸福感问卷》分别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及社会幸福感进行调查,分析三种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该研究主要是对三种幸福感的整合模型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探讨大学生幸福感的结构模型。 (2)研究二:大学生应对方式、积极率(positivity ratio)与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以研究一中三种幸福感整合的结果为实证依据,运用《综合幸福感问卷》、《社会幸福感问卷》、《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量表》、《应对方式问卷》作为评估工具,采用随机取样方式,对浙江省三所高校共42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探究大学生应对方式、积极率(positivityratio)、幸福感的现状及三者的关系,,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来检验积极率(positivity ratio)在应对方式和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该研究旨在探讨不同类型的应对方式对幸福感的影响以及影响机制。 得到如下结论: 1、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是相互联系又独立的结构,三者共同构成了幸福感的结构模型。 2、大学生三种幸福感状态处于一般水平之上,大学生积极率平均水平为1.9:1,该值低于已有研究提出的最佳配比3:1,但与正常人2:1的情绪配比接近,大学生倾向使用较为积极的应对方式。 3、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总分在人口统计学上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的积极应对方式存在性别、年级差异,女生积极应对方式要好于男生,四年级大学生运用积极应对方式的现象要好于其他年级;大学生的消极应对方式存在年级差异,三、四年级大学生消极应对方式得分要高于一、二年级大学生;大学生的心理幸福感存在年级差异,四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幸福感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年级;担任班干部大学生的社会幸福感水平明显高于未担任班干部者。 4、大学生积极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及社会幸福感显著正相关,且积极应对方式对三者有预测作用。 5、大学生的积极率对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及社会幸福感有正向预测作用。 6、大学生积极率在积极应对方式与幸福感(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最后,本研究根据研究结论为学校提升大学生幸福感提供了建议,并讨论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改进方法。
【关键词】:应对方式 积极率 主观幸福感 心理幸福感 社会幸福感 欣欣向荣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8
- 目录8-11
- 1 引言11-12
- 2 文献综述12-22
- 2.1 幸福感的研究文献综述12-16
- 2.1.1 幸福感的概念12-13
- 2.1.2 幸福感的测量13-14
- 2.1.3 幸福感的研究现状14-16
- 2.2 应对方式研究综述16-17
- 2.2.1 应对、应对方式的概念16
- 2.2.2 应对方式的测量16
- 2.2.3 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研究现状16-17
- 2.3 积极率(positivity ratio)相关文献综述17-20
- 2.3.1 积极率的概念17-19
- 2.3.1.1 积极率的提出背景17-18
- 2.3.1.2 积极率的概念提出18-19
- 2.3.2 积极率的测量19
- 2.3.3 积极率的相关研究19-20
- 2.4 应对方式、积极率(positivity ratio)与幸福感的关系研究综述及存在问题20-22
- 3 研究构思与总体框架22-27
- 3.1 研究目的及意义22
- 3.2 研究内容及假设22-24
- 3.3 研究的技术路线24-25
- 3.4 研究方法25-26
- 3.4.1 被试25
- 3.4.2 研究工具25-26
- 3.5 统计方法选取26
- 3.6 研究创新点26-27
- 4 实证研究27-49
- 4.1 研究一:大学生幸福感的结构模型探究27-32
- 4.1.1 研究目的27
- 4.1.2 研究方法27-28
- 4.1.2.1 被试27
- 4.1.2.2 研究工具27-28
- 4.1.2.3 统计方法28
- 4.1.3 研究结果28-32
- 4.1.3.1 问卷的信度分析28-29
- 4.1.3.2 幸福感结构模型分析29-32
- 4.2 研究二、大学生应对方式、积极率与幸福感的关系32-49
- 4.2.1 研究目的32
- 4.2.2 研究假设32
- 4.2.3 研究方法32-34
- 4.2.3.1 被试32-33
- 4.2.3.2 研究工具33-34
- 4.2.3.3 统计方法34
- 4.2.4 研究结果34-49
- 4.2.4.1 大学生幸福感全貌、应对方式、积极率现状及人口学分析34-40
- 4.2.4.1.1 幸福感全貌----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现状34
- 4.2.4.1.2 不同性别大学生幸福感及各维度水平上的差异比较34-35
- 4.2.4.1.3 大学生是否担任班干部的幸福感及各维度水平的差异比较35-36
- 4.2.4.1.4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幸福感及各维度水平的得分情况36-37
- 4.2.4.1.5 不同年级大学生幸福感及各维度水平的差异比较37-38
- 4.2.4.1.6 大学生其他变量在幸福感上的得分情况38-39
- 4.2.4.1.7 大学生应对方式现状及人口统计学分析39-40
- 4.2.4.1.8 大学生积极率(positivity ratio)现状及人口统计学分析40
- 4.2.4.2 大学生应对方式、积极率(positivity ratio)与幸福感的关系40-44
- 4.2.4.2.1 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40-42
- 4.2.4.2.1.1 大学生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40-41
- 4.2.4.2.1.2 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41
- 4.2.4.2.1.3 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社会幸福感的关系41-42
- 4.2.4.2.2 大学生积极率(positivity ratio)与幸福感的关系42-44
- 4.2.4.2.2.1 大学生积极率(positivity ratio)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42
- 4.2.4.2.2.2 大学生积极率(positivity ratio)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42-43
- 4.2.4.2.2.3 大学生积极率(positivity ratio)与社会幸福感的关系43
- 4.2.4.2.2.4 大学生欣欣向荣状况43-44
- 4.2.4.2.3 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积极率(positivity ratio)的关系44
- 4.2.4.3 大学生积极率(positivity ratio)在应对方式与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44-49
- 4.2.4.3.1 大学生积极率在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45-46
- 4.2.4.3.2 大学生积极率在应对方式与心理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46-47
- 4.2.4.3.3 大学生积极率在应对方式与社会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47-49
- 5 研究结果讨论49-54
- 5.1 大学生幸福感模型49
- 5.2 大学生幸福感特点49-51
- 5.3 大学生应对方式特点51
- 5.4 大学生积极率(positivity ratio)特点51
- 5.5 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幸福感的关系分析51-52
- 5.6 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积极率(positivity ratio)的关系分析52
- 5.7 大学生积极率(positivity ratio)与幸福感的关系分析52-53
- 5.8 积极率(positivity ratio)在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53-54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54-57
- 6.1 总结论54
- 6.2 提升大学生幸福感的建议54-56
- 6.3 研究局限和改进点56-57
- 参考文献57-62
- 附录62-66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66-67
- 致谢6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尚文晶;周倩;魏雪;;大学生幸福感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2 苗元江;王青华;;大学生社会幸福感调查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3 万崇华;禹玉兰;王亚静;谭健烽;;幸福感研究现状与展望[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年02期
4 杨绍清;李建明;石国兴;;家庭因素对城镇初中生幸福感的影响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07期
5 秦波;;不同研究取向下影响中国大学生幸福感因素的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10期
6 杨昭宁;刘圣荣;陈祥丽;;男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应付方式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01期
7 杜夏华;苗元江;冯骥;白苏妤;;人格与幸福感-大学生实证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年04期
8 高正亮;童辉杰;;积极情绪的作用:拓展-建构理论[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年02期
9 郑洪利;鞠晓辉;尹海兰;王兆红;;青岛市新市民主观幸福感现状研究[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10年01期
10 唐慧敏;苗元江;黄海蓉;朱晓红;;高校教师幸福感心理结构研究[J];文学教育(中);2010年03期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应对方式、积极率与幸福感的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43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xinli/274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