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心理论文 >

大学新生自我同一性与学校适应性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30 04:18

  本文关键词:大学新生自我同一性与学校适应性的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适应与发展是个体人生历程的基本任务,也是青少年面临的最重要的两大课题。大学生正处在青少年后期,青少年后期正是自我同一性形成和确立时期,在这个年龄阶段,青少年主要的发展任务就是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本研究对国内外有关自我同一性的概念和理论及自我同一性状态测量的领域和评定方式进行阐述与整合;对学校适应性的概念和评估标准进行理论探讨。本文采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过程问卷》及《大学新生学校适应性量表》对260名大学新生进行测试,采用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大学新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学校适应水平的关系,进而为学校有关大学新生的教育提供实证资料。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1)在同一性四种状态中,大学新生扩散型自我同一性状态所占比例最高,完成型同一性状态所占比例最低。(2)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男女生在探索和承诺两个变量上具有显著差异性。男生扩散型和延缓型同一性状态较多,女生扩散性和早闭型同一性状态较多,女生的完成型同一性状态比男生的完成型同一性状态要多。(3)大学新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在生源地上存在差异性。在自我同一性四种状态中农村大学生在延缓型、扩散型和早闭型同一性状态上人数分布都比城镇学生多。(4)不同类型大学生在学校适应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家庭关系密切的大学生在总体适应水平、交往活动和学习活动方面适应表现要好于家庭关系一般的学生,学生干部在总体适应水平要显著地高于普通学生。(5)探索和承诺都对学校适应性具有有一定的预测力,探索和承诺都与学校适应性呈正相关,即探索和承诺得分越高,学校适应性就越好。 针对研究得出的结果,本文通过学校的角度、学生自助的角度、社会支持的角度提出策略来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同一性的整合,从而提高大学新生学校的适应性。
【关键词】:大学新生 自我同一性 学校适应性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1章 绪论9-23
  • 1.1 问题的提出9-10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10-11
  • 1.2.1 研究目的10
  • 1.2.2 研究意义10-11
  • 1.3 相关概念11-17
  • 1.3.1 国外学者对自我同一性概念的界定11-15
  • 1.3.2 国内学者对自我同一性概念的界定15-16
  • 1.3.3 适应性概念16
  • 1.3.4 学校适应性概念16-17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17-21
  • 1.4.1 自我同一性状态测量综述17-18
  • 1.4.2 大学生学校适应性的研究现状18-20
  • 1.4.3 国内外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学校适应性的关系研究现状20-21
  • 1.5 自我同一性的理论基础21-23
  • 第2章 研究构想与数据处理23-35
  • 2.1 研究对象与测量工具23-25
  • 2.2 研究程序25
  • 2.3 数据处理25-35
  • 2.3.1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的统计分析25-27
  • 2.3.2 大学新生自我同一性变量与人口因素的差异分析27-28
  • 2.3.3 大学新生学校适应基本情况28-31
  • 2.3.4 大学新生自我同一性变量与学校适应性的相互关系31-33
  • 2.3.5 探索、承诺变量及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学校适应性的影响33-35
  • 第3章 讨论35-42
  • 3.1 关于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特点的探讨35-37
  • 3.1.1 大学新生自我同一性状态分布情况探讨35
  • 3.1.2 大学新生自我同一性发展在性别上的特点35-36
  • 3.1.3 大学新生自我同一性发展在生源地上的特点36-37
  • 3.2 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的特点37-39
  • 3.2.1 大学新生学校适应总体状况37-38
  • 3.2.2 部分不同类型大学新生在学校适应方面存在不同的特点38-39
  • 3.3 自我同一性与大学新生学校适应性的关系39-40
  • 3.4 探索、承诺和人口学变量对学校适应性的影响40
  • 3.5 本研究中的不足及展望40-42
  • 第4章 策略与结论42-48
  • 4.1 策略42-47
  • 4.1.1 从学校的角度引导大学新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42-44
  • 4.1.2 从大学生自助的角度促进自我同一性的发展44-46
  • 4.1.3 从社会支持角度协助大学新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46-47
  • 4.2 结论47-48
  • 参考文献48-51
  • 致谢51-52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52-53
  • 附录53-56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支那;;大学生自我概念与其学校适应[J];滁州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2 陈晓;徐菲;林绚晖;;大学新生自我同一性及其与学校适应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年02期

3 李里;;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适应的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丹;大学生自我认同与宿舍人际关系的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2 牛竹青;高职新生同伴关系对学校适应的影响及其干预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3 赵兵;大一新生认知灵活性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4 赵婉姝;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社会适应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5 黄宝菊;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学校适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周琦;新疆班少数民族预科生学校适应情况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7 周婷;大学生专业承诺与自我同一性、学习适应性的关系研究[D];长江大学;2012年

8 雷丽君;大学新生自我同一性与学校适应性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9 武敏;大学新生的自我概念对校适应的影响[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2年

10 郭春明;当前我国大学生新生适应性教育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大学新生自我同一性与学校适应性的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62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xinli/2762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f47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