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心理论文 >

大学生恋爱观及其与人格类型的相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5 03:03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恋爱观及其与人格类型的相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恋爱观是主体对培养爱情过程中的各基本问题相对稳定的评价和态度倾向。“培养爱情过程中的各基本问题”主要包括恋爱动机、择偶标准、恋爱行为中的依恋倾向以及性行为取向等四个方面。恋爱作为一种社会行为,是在高级社会需要和生理需要的双重作用下产生的,与人的需要、动机、价值观以及气质、性格等人格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探讨人格与恋爱观的相关关系,可以在稳定的人格特征及倾向视野下寻找恋爱乃至爱情的特质原因。 目前国内外对大学生恋爱观的相关研究较多,但也存在一些有待深入研究之处。一是概念界定尚未明确、统一;二是缺乏针对恋爱观测量的量表;三是已有研究大多是从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或教育学角度出发进行的状态性研究,而缺乏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的过程性研究。而且,人格类型与恋爱观之间的关系方面的研究尚未找到。本研究采用专家咨询问卷和对学生进行半开半闭式问卷相结合的方法,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编制“大学生恋爱观调查问卷”,根据测量学标准对问卷进行了项目分析与因素分析,最后形成正式问卷,通过对淮南师范学院452名在校大学生人进行测查。分析结果表明: (1)大学生恋爱观由择偶标准、恋爱动机、依恋倾向、恋爱中的性行为取向四个方面组成。 (2)本研究编制的“大学生恋爱观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测量大学生恋爱观的借鉴工具。 (3)学生恋爱观在总体状况上与其恋爱经历没有显著性差异;不同性别学生恋爱观总体状况上有显著差异;不同年级学生恋爱观总体状况没有显著差异;在专业类型方面只有文科类与理科类专业学生间的差异刚刚临界显著。 (4)在性别方面,除依恋倾向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外,其它各维度差异均呈显著。 (5)在年级方面,除依恋倾向维度外,二年级与三年级均呈现显著差异;只有择偶标准维度上二年级与一年级存在显著差异;一年级在各维度上与三年级均无显著差异。在恋爱行为倾向方面则体现出相当的稳定性。 (6)专业类型方面,理科类专业学生与文科类、艺术类专业学生在择偶标准上差异极显著;文科类专业学生与体育类专业学生在择偶标准上也有显著差异,文科类专业学生与艺术类专业学生在性行为取向上有显著差异。 (7)大学生恋爱观现实可能存在的类型有四种:稳重型恋爱观、自主型恋爱观、顺从型恋爱观和天真型恋爱观。这实际上是在稳定的择偶取向、恋爱动机基础上的依恋倾向和性行为取向形成的四种类型。 (8) EPQ测得的人格类型“外向不稳定型”与稳重型的恋爱观类型呈高相关:“内向不稳定型”与顺从型的恋爱观类型呈高相关;“外向稳定型”与自主型、天真型两种恋爱观类型呈高相关。 本研究系统考察了恋爱观可能的维度类型,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其问卷并与国外相关研究的量表进行结合,尝试编制了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的“大学生恋爱观问卷”。,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恋爱观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研究初步得出了人格类型与大学生恋爱观模式的匹配模型,为了解大学生的恋爱观提供了人格依据,也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对大学生恋爱观的预测。同时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提供了新的思路。对当前大学生婚恋观现状及其特点进行了较为全面与深入地研究。虽然这些匹配及其分析不一定完全准确,但却可以为以后的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 恋爱观 类型 相关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B844.2;G645.5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9
  • 引言9-10
  • 1 文献综述10-17
  • 1.1 关于爱情的相关研究10-11
  • 1.2 人格特质理论及其测量11-14
  • 1.2.1 主要的特质理论11-13
  • 1.2.2 人格特质的测量13-14
  • 1.3 关于恋爱观的相关研究14-16
  • 1.3.1 关于恋爱观的相关界定14-15
  • 1.3.2 关于恋爱观的维度设定15-16
  • 1.4 已有研究的不足16-17
  • 2 大学生恋爱观的理论构想17-19
  • 2.1 相关概念的操作性界定17
  • 2.2 本研究的理论假设17-19
  • 2.2.1 恋爱观的维度构想17-18
  • 2.2.2 本研究的理论假设18-19
  • 3 研究一:大学生恋爱观问卷的编制19-24
  • 3.1 大学生恋爱观初试问卷19
  • 3.1.1 目的19
  • 3.1.2 方法19
  • 3.1.3 结果19
  • 3.2 大学生恋爱观正式问卷的编制19-24
  • 3.2.1 目的19
  • 3.2.2 方法19-20
  • 3.2.3 结果20-24
  • 4 研究二:大学生恋爱观的特点24-29
  • 4.1 目的24
  • 4.2 方法24
  • 4.2.1 样本选择24
  • 4.2.2 施测的方法与程序24
  • 4.3 结果24-29
  • 4.3.1 问卷信度分析24-25
  • 4.3.2 问卷效度分析25
  • 4.3.3 大学生恋爱观状况分析25-29
  • 5 研究三:大学生恋爱观类型与EPQ人格状况相关性分析29-32
  • 5.1 目的29
  • 5.2 方法29
  • 5.3 结果29-32
  • 5.3.1 大学生恋爱观的类型29-31
  • 5.3.2 大学生恋爱观类型与人格类型的相关分析31-32
  • 6 总的讨论32-36
  • 6.1 问卷编制和测量工具32
  • 6.2 大学生恋爱观的状况分析32-34
  • 6.3 大学生恋爱观类型分析34
  • 6.4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34-36
  • 7 结论36-37
  • 参考文献37-41
  • 附录41-51
  • 后记51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袁永飞;;近三年我国大学生婚恋观研究及其教育对策研究综述[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2 刘晓睿;马坤茹;任明强;;河北科技大学大学生恋爱观调查与研究[J];华章;2011年23期

3 郑思东;方展强;;341名高中生性行为与人格因素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校医;2011年09期

4 彭革伟;焦文洁;;高校女大学生爱的教育研究探悉[J];新西部(理论版);2013年1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石瑜婷;大学生归因方式、人格特征与内疚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臧晓燕;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3 李壮;大学生恋爱心理成熟度的测量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4 罗文萍;成渝两地硕士研究生恋爱焦虑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5 芮颖;大学生的身体意象、人格和家庭环境的关系[D];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

6 石霞;研究生婚恋观与人格特质以及性别角色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7 严筱菁;武汉地区女大学生恋爱观调查与分析[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8 卫丹;高知女性双性化人格特征与择偶偏好的关系[D];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

9 陈赛;恋爱主观感受量表(RPUS)的编制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恋爱观及其与人格类型的相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63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xinli/2863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4aa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