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尊、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自尊、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关注健康发展的今天,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缺失已成为社会和研究者急需关注的问题。亲社会行为是指自愿做出的可以给别人带来好处并促进与他人形成和谐人际关系的行为。它既有利于建立和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也有利于个体的自我发展。内隐亲社会行为是一种区别于传统外显亲社会行为由过去经验所形成的一种内隐的心理结构,这种心理结构会潜在地、自动地影响个体进行与亲社会有关的判断和行为。 随着亲社会行为认识的逐渐深入,人们意识到亲社会行为是人的本质的一部分,其产生既具有一定的种族遗传性,又受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本研究在亲社会行为研究的最新背景下,采用同伴评定、内隐联想测验(IAT)和自我评价测量方法,来验证亲社会行为的分离效应,考察外显自尊、内隐自尊和父母教养方式对外显、内隐亲社会行为的产生与发展的影响,从而为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提供理论意义。 本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研究一,以128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青少年认同的亲社会行为,在利他性亲社会行为、遵规与公益性亲社会行为、关系性亲社会行为、特质性亲社会行为四个维度上,运用同伴评定方法测得外显亲社会行为;采用提名法收集亲社会和非亲社会词汇,用内隐联想测验的方法测得大学生的内隐亲社会行为,来考察亲社会行为的内隐性和分离效应。 研究二,采用Rosenberger自尊量表测验外显自尊;采用自尊内隐联想测验的方法测得内隐自尊,来探究外显、内隐自尊与外显、内隐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外显自尊、内隐自尊与外显亲社会行为之间作用,以及外显自尊、内隐自尊的分离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研究三,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来测量父亲、母亲教养方式,来考察父亲、母亲教养方式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最后,在讨论部分对本研究结果从理论上进行阐释,深入讨论外显、内隐自尊、父母教养方式对亲社会行为影响,并展望亲社会行为未来研究趋势。 研究结论如下: (1)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存在内隐性,且不存在性别差异;内隐亲社会行为和外显亲社会行为存在分离效应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结构。 (2)大学生外显自尊与外显亲社会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与内隐亲社会行为无显著相关;内隐自尊与内隐亲社会行为有显著的正相关;与外显亲社会行为无显著相关。 (3)外显自尊在内隐自尊与外显的关系性亲社会行为之间起调节作用,具体表现为外显自尊低的个体,内隐自尊越低越容易做出关系性亲社会行为。 (4)外显自尊、内隐自尊的分离与遵规与公益性、特质性、关系性亲社会行为有显著的正相关,与内隐亲社会行为有非常显著的负相关,表明了外显自尊越高于内隐自尊,个体的遵规与公益性、关系性、特质性亲社会行为越强,外显自尊越高于内隐自尊的个体内隐亲社会行为倾向越低。 (5)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外显亲社会行为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与内隐亲社会行为倾向不存在显著相关。
【关键词】:大学生 外显亲社会行为 内隐亲社会行为 外显自尊 内隐自尊 父母教养方式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第1章 文献综述10-30
- 1.1 亲社会行为研究概述10-20
- 1.1.1 亲社会行为的概念与分类11-12
- 1.1.2 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方法12-14
- 1.1.3 亲社会行为的发生与发展14-16
- 1.1.4 内隐亲社会行为的研究现状16-20
- 1.2 自尊研究概述20-25
- 1.2.1 外显自尊的界定20-21
- 1.2.2 外显自尊的测量21
- 1.2.3 内隐自尊的界定21-22
- 1.2.4 内隐自尊的测量22-25
- 1.2.5 外显自尊与内隐自尊的关系25
- 1.3 自尊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25-27
- 1.4 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综述27-29
- 1.4.1 父母教养方式的界定27
- 1.4.2 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方法27-29
- 1.5 父母教养方式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29-30
- 第2章 问题提出30-34
- 2.1 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30-31
- 2.2 研究问题的提出31
- 2.3 研究意义31-34
- 第3章 研究假设34-36
- 3.1 研究假设34
- 3.2 假设依据34-36
- 第4章 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36-52
- 总体研究设计36-37
- 4.1 研究目的36
- 4.2 变量的界定36-37
- 4.3 研究方法37
- 4.3.1 被试37
- 4.3.2 程序37
- 4.3.3 统计方法37
- 研究一 内隐、外显亲社会行为的分离研究37-42
- 4.1 研究目的37-38
- 4.2 研究假设38
- 4.3 研究方法38-40
- 4.3.1 被试38
- 4.3.2 研究工具38-39
- 4.3.3 数据处理39-40
- 4.4 结果与分析40-42
- 4.4.1 外显亲社会行为的一致性40
- 4.4.2 亲社会行为的分离效应40-42
- 研究二 自尊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42-46
- 4.1 研究目的42
- 4.2 研究假设42
- 4.3 研究方法42-43
- 4.3.1 被试42
- 4.3.2 研究工具42-43
- 4.3.3 数据处理43
- 4.4 结果与分析43-46
- 4.4.1 大学生自尊与亲社会行为的相关分析43-44
- 4.4.2 外显自尊、内隐自尊与外显亲社会行为之间的作用44-46
- 4.4.3 外显自尊、内隐自尊的分离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46
- 研究三 父母教养方式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46-52
- 4.1 研究目的46
- 4.2 研究假设46-47
- 4.3 研究方法47
- 4.3.1 被试选取47
- 4.3.2 研究工具47
- 4.3.3 数据处理47
- 4.4 结果与分析47-52
- 4.4.1 大学生父亲教养方式与亲社会行为的相关分析48-49
- 4.4.2 大学生母亲教养方式与亲社会行为的相关分析49
- 4.4.3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亲社会行为的回归分析49-52
- 第5章 综合讨论52-60
- 5.1 大学生内隐与外显亲社会行为的分离效应52-53
- 5.2 大学生自尊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53-56
- 5.2.1 自尊与亲社会行为的相关53-55
- 5.2.2 外显自尊、内隐自尊与外显亲社会行为之间的作用55-56
- 5.2.3 外显自尊、内隐自尊的分离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56
- 5.3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56-59
- 5.3.1 大学生父亲教养方式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56-57
- 5.3.2 大学生母亲教养方式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57-58
- 5.3.3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内隐亲社会行为的关系58-59
- 5.4 内隐亲社会行为测量方法的反思59-60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60-62
- 6.1 研究结论60
- 6.2 不足与展望60-62
- 参考文献62-66
- 附录66-70
- 致谢70-71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吉林省第二届大学生戏剧节成功举行[J];戏剧之家;2005年06期
2 宗先波;;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其辅导[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3 陆建兰;曾能毅;;浅议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18期
4 陈斌;;“天之骄子”为何不想念书——大学生的心理障碍[J];家庭医学;2008年04期
5 陈丽;隋岩;林喻;;大学生学习适应性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6 苏芳;;利用语块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J];华章;2011年27期
7 陈良;听大学生合唱团汇报演出[J];人民音乐;1956年06期
8 张武;;“炕头作家”外传[J];朔方;1980年11期
9 瑜;;全苏大学生外语竞赛[J];国外外语教学;1983年04期
10 刘久胜;;苏联大学生科学学会活动[J];国外外语教学;198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彦春;;高校图书馆人文素质教育新探[A];广西图书馆学会2009年年会暨第27次科学讨论会论文集[C];2009年
2 刘希庆;;大学生网络心理咨询留言分析[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3 王玉;;试析心理量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中的应用状况[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4 徐辉;;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为必修课的思考[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5 陈其华;;性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A];中华中医药学会艾滋病分会第七次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董海婧;褚宇帆;;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迟立忠;周湘文;;大中学生身体自尊的发展特点及其与整体自尊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杨凯;张烨君;;当代大学生诚信人格特质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罗佳;姚本先;;当代大学生形象的心理学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吴佳时;李健宁;;大学生无气力现象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楚天欧亚职业学院 熊端练 徐普查 沈丹;把握大学生心理特点 提高管理和教育质量[N];黄冈日报;2005年
2 闻白;大学生卖鸡蛋的启示[N];人民日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李青山 实习生 顾艳伟;南宁大学生有车族浮出水面[N];中国消费者报;2005年
4 王海燕 通讯员 王秋凤;首批123名大学生赴京郊支教[N];北京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裴睿 张全能;进京当保姆 最大收获是学会忍耐[N];成都日报;2006年
6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扎实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N];中国教育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蒋夫尔;广阔农村任大学生充分施展才华[N];中国教育报;2007年
8 宋波;召开大学生见面座谈会[N];中国矿业报;2006年
9 何怀宏;善始还须善终[N];中国人口报;2006年
10 ;支教毕业生享受“大学生村官”待遇[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金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论[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2 段立新;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3 刘莉;当代中国大学生道德学习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李忠军;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与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朱燕;美国大学生学术不端的防治研究[D];北京大学;2008年
6 王贤卿;网络传播环境下的道德建设[D];复旦大学;2005年
7 魏饴;大学素质教育与教育回归人本[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梅松丽;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朱艳新;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结构、特点及有效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10 许瑞芳;社会变革中的中国高校德育转型研究(1978-2005)[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小琴;自尊、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2 曾成义;大学生焦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胡凛;大学生自杀倾向的心理预防和干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4 王卫一;大学生职业自我概念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5 糜志雄;大学生学业生涯设计因素结构探究[D];苏州大学;2004年
6 赵静;信息商及其测度——以300名大学生测试为例[D];四川大学;2004年
7 余锡祥;江西省大学生压力反应特征的实证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8 门苗;论大学生政治文明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高迎浩;大学生愤怒情绪及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10 阳柳青;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自尊、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76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xinli/287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