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心理论文 >

学龄中期儿童共情与社会适应关系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4 00:08

  本文关键词:学龄中期儿童共情与社会适应关系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学龄中期儿童共情与社会适应关系的相关研究 本研究在对国内外学者有关共情的概念、共情的结构、共情的测量、共情的发展及共情相关因素的研究进行比较详细的综述分析基础上,对学龄中期儿童的共情、社会适应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性的研究。 研究目的:1、学龄中期儿童共情(共情能力和共情反应水平)发展的特点和趋势;2、学龄中期儿童社会适应(一般情绪、心理健康和同伴关系)发展的一般特点;3、学龄中期儿童共情与社会适应(一般情绪、心理健康和同伴关系)的关系。 本研究主要采用量表评定法和社会测量法对济南市和济宁市4所中、小学956名学龄中期儿童的共情和社会适应情况进行描述性研究,并进一步考察共情和社会适应的关系。 研究结果:1、女生共情能力和共情反应水平均高于男生。初中组儿童共情能力高于小学组儿童。儿童的共情能力和共情反应水平呈正相关,二者呈非同步发展。当共情性情绪的性质与儿童自身情绪性质一致时,比不一致时更容易产生高水平的共情反应。负性共情时儿童会表现出更高水平的共情反应。2、女生的一般情绪状况和心理健康水平均高于男生。初中二年级儿童的一般情绪和心理健康水平均低于其它各年级。3、共情能力和共情反应水平与同伴关系呈正相关,而且二者对同伴关系的各因素均有显著交互作用。4、共情能力和共情反应水平与正性情绪正相关,负性情绪负相关,且二者对正、负情绪均有显著交互作用。5、共情能力和共情反应水平与MSSMHS总均分及9项因子分均成负相关,且二者对MSSMHS总均分及各因子均具有显著交互作用。 通过以上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学龄中期儿童共情能力和共情反应水平具有性别、年级、地区差异。共情能力的发展趋势总体上是随着年级的提高而提高的,呈现阶段性发展,,与共情反应水平是非同步发展的。个体自身情绪状况对共情反应水平具有一定的影响。2、学龄中期儿童的一般情绪和心理健康状况均具有性别和年级差异。3、共情能力和共情反应水平高的儿童同伴关系好,而且二
【关键词】:学龄中期儿童 共情 观点采择能力 社会适应 同伴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B844.1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英文摘要6-8
  • 符号说明8-9
  • 论文正文9-39
  • 一、前言9-22
  • 1 文献综述9-20
  • 2 问题提出20-22
  • 二、研究设计和方法22-26
  • 1 研究设计22
  • 2 研究方法22-24
  • 3 数据分析24-26
  • 三、研究结果和分析26-32
  • 1 学龄中期儿童共情发展的特点和趋势26-28
  • 2 学龄中期儿童社会适应发展的一般特点28-30
  • 3 学龄中期儿童共情与社会适应关系的分析30-32
  • 四、讨论32-38
  • 1 学龄中期儿童共情发展的特点和趋势32-34
  • 2 学龄中期儿童社会适应发展的一般特点34-35
  • 3 学龄中期儿童共情与社会适应关系35-38
  • 五、结论38-39
  • 附录39-51
  • 参考文献51-56
  • 致谢56-57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目录57-58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日昌;李占宏;;共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年04期

2 李艳春;潘孝富;孙鹏;;大学生希望水平对共情能力影响研究[J];魅力中国;2010年14期

3 张锐;;论共情技术中的人文关怀价值[J];华章;2010年36期

4 李燕;李小利;;心理咨询中共情技术的解析[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年08期

5 刘聪慧;王永梅;俞国良;王拥军;;共情的相关理论评述及动态模型探新[J];心理科学进展;2009年05期

6 高剑婷;孙越异;;在咨询的世界共舞——共情与移情区别与整合[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年11期

7 王燕;白雪苹;张世平;;解读心理咨询中的共情技术[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8 陈诣;郭兰;;如何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年03期

9 翁娟;周路平;;共情的神经机制[J];社会心理科学;2010年05期

10 毕金仪;;心理咨询实用技巧(1)——“共情”的使用技巧[J];中国社区医师;2006年2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晶;关梅林;张建新;;共情与亲社会和反社会行为的关系[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厉蔚;韩世辉;;观点采择影响痛觉共情的神经机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左向宇;韩世辉;;社会关系对共情神经机制的调控[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王永梅;刘聪慧;张耀华;;小学高年级儿童的共情及其与教养方式、依恋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于兆莉;;共情在医保窗口服务中的作用[A];全国门、急诊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6 陈晶;祝卓宏;张建新;;人际反应指数应用于中国大学生的心理测量学评估[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吴燕;周晓林;;感受着你的感受:共情的神经机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刘聪慧;张耀华;王永梅;;儿童和成人共情的结构及影响机制的比较分析[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张玲;黄瀊飞;;大学英语课堂教师情感渗透的作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曲琛;莫雷;;共情能力对道德两难决策和最后通牒游戏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特约书评人 杨吉;做商业要有“共情思维”[N];经济参考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魏陈静;本我太强烈易形成反社会人格[N];北京科技报;2004年

3 何秋红 赵琳;让人际关系更和谐[N];湖北日报;2005年

4 记者 陈建强;我国儿童心理发展存在两大缺陷[N];光明日报;2005年

5 ;开动右脑思维 赢在“概念时代”[N];天津日报;2007年

6 ;猜别人心思是种本能[N];保健时报;2005年

7 王浩;张学良的三大政治“情结”[N];发展导报;2004年

8 米多;现在进入表演时间[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9 吴洪刚(深圳市科特勒营销策划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思维决定未来[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10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罗非;女人如花 疼痛似魔[N];健康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陶琳瑾;高特质愤怒青少年的宽恕干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芳;学龄中期儿童共情与社会适应关系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2 孟景;情绪对疼痛共情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3 曾敏;教师共情能力及训练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4 王琦;中学生共情能力问卷编制及信效度研究[D];湖北大学;2011年

5 余皖婉;大学生共情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2年

6 楼宝娜;共情疲劳的结构及其发生机制[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7 李自臻;镜像神经元与共情能力的具身基础[D];吉林大学;2011年

8 李兴慧;大学生共情、人格与人际关系的关系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年

9 房绍霞;重庆高校大学生共情能力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10 郑敬华;成人犯共情对攻击行为作用机制的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学龄中期儿童共情与社会适应关系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47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xinli/3047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c49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