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心理论文 >

大学生抑郁与应激源、认知评价、人格特征及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4 19:23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抑郁与应激源、认知评价、人格特征及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年来,抑郁这种心理问题在正常人群中的发生率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Holden,2000;Lynn,2002)。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个人、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其抑郁倾向日趋严重,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国内有关抑郁的研究并不少见,但大多数拘泥于临床抑郁患者的研究,对于抑郁大学生这一非临床群体的探讨则相对较少,这方面尤其缺乏系统的实证研究资料。 本研究采用贝克抑郁自评问卷、自编大学生应激源问卷、自动思维问卷、功能失调态度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及社会支持量表,对西安地区四所高校的401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测查,分析抑郁产生的社会心理因素,探讨应激源、认知评价、人格特征及社会支持与大学生抑郁的关系,进而提出预防和解除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对策,,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抑郁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相关分析、回归分析、路径分析等方法。全部数据运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本课题的结论为: 1、41.6%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抑郁情绪、抑郁症状或临床抑郁症),其中轻度抑郁占36.9%,重度抑郁占4.7%。在抑郁总体水平上无显著的性别、年级差异,但存在显著的学科与经济状况差异,文科大学生的抑郁水平显著高于工科大学生,贫困生的抑郁水平明显超过非贫困生。 2、应激源与抑郁存在着广泛的相关关系。大学生抑郁与学业及自我发展、人际关系方面的应激有更为密切的关系。 3、自动思维与功能失调态度是与抑郁显著相关的两种不同层次的负性认知,自动思维是基于功能失调态度之上的、和抑郁症状有直接联系的浅层认知。 4、人格的神经质、精神质两个维度与抑郁显著正相关,外倾维度与抑郁显著负相关。 5、社会支持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其中主观支持感低与抑郁的关系更紧密。 6、回归分析表明,抑郁受多种因素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是认知评价、人格、社会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自动思维、人格特征、负性应激、社会支持都对抑郁有直接作用,其中认知评价和人格因素的影响作用最大。
【关键词】:抑郁 应激源 认知评价 人格特征 社会支持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B844.2
【目录】:
  • 引言6-7
  • 一、 课题综述7-20
  • (一) 抑郁的概念和分类7-8
  • (二) 关于抑郁的理论和研究8-19
  • (三) 以往研究的不足19-20
  • 二、 研究目的和假设20
  • (一) 研究目的20
  • (二) 研究假设20
  • 三、 研究过程和方法20-24
  • (一) 有关概念的界定和说明20-21
  • (二) 被试21-22
  • (三) 研究工具22-24
  • (四) 研究程序24
  • 四、 研究结果24-37
  • (一) 抑郁状况24-27
  • (二) 应激源与抑郁的相关27-30
  • (三) 认知评价与抑郁的相关30-33
  • (四) 人格与抑郁的相关33-34
  • (五) 社会支持与抑郁的相关34-35
  • (六) 抑郁相关因素的路径分析35-37
  • 五、 分析与讨论37-44
  • (一) 大学生抑郁的总体状况37-38
  • (二) 大学生抑郁与应激源、认知评价、人格特征及社会支持的关系38-43
  • (三) 路径分析43-44
  • 六、 结论与建议44-47
  • 总结47-48
  • 参考文献48-54
  • 附录54-64
  • 致谢64-65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茄学萍;曾祥岚;王惠惠;;青少年地震应激反应模型[J];心理学探新;2009年05期

2 林春梅;心理压力与健康[J];民族教育研究;2001年04期

3 周策,吴玲,程双远;论教师的心理应激及其应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4 韩帛辰;我国体育院校足球运动员比赛中应激源及消除方式调查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5 章明明,张积家;心理冲突与应激水平、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6 杨曾宪;论价值取向评价与价值认知评价[J];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7 Ismail Hussein Hashim,周颖,杨治良;应激源感知的文化和性别差异:对留学中国的非洲学生和西方学生的跨文化研究[J];心理科学;2003年05期

8 李英;引发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教师应激源研究[J];教育探索;2004年08期

9 张永峰;阮兰娟;;高职高专学生的心理应激探讨[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7年02期

10 张向葵,张林,马利文;认知评价、心理控制感、社会支持与高考压力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娄虎;颜军;;运动员训练适应不良的心理学研究现状与展望[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2 李育辉;张建新;叶界佑;;如何测评应激源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从条件概率的角度解析应激源的发生率与强度之间的关系[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李育辉;张建新;;如何测评应激源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从条件概率的角度解析应激源的发生率与强度之间的关系[A];全国教育与心理统计测量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丛建伟;;CPT应激理论视阈下的大学生择业心理应激研究[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5 吴志霞;姜乾金;;近二十余年医学心理学应激模型发展[A];浙江省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成立大会暨2006年浙江省心身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6 孙萌;郭建友;;心理应激与亚健康[A];第三届中和亚健康论坛暨2009·亚健康产业展览会论文集[C];2009年

7 任伟荣;;心理应激理论的发展及多因素研究进展[A];浙江省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成立大会暨2006年浙江省心身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8 肖琼;;中学生对考试的认知评价状况及其与考试焦虑的相关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9 毕占魁;刘秀华;付铁英;;不同年代心因性精神障碍的应激源分析[A];2004医学心理、军事心理、康复心理、医学心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10 顾成宇;姜乾金;;心理应激系统论的实证性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解读“年关”压力[N];健康报;2006年

2 记者 王继晟;消费者如何认知评价手机[N];市场报;2000年

3 李军;社会转型与应激管理[N];西部时报;2005年

4 张田勘;葛伦巴太太怎样对待悲伤[N];大众科技报;2003年

5 章振宇;构筑心理防御机制[N];社会科学报;2002年

6 向畅;将压力的损害降到最小[N];光明日报;2007年

7 主讲人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耿文秀;你会用“酸葡萄策略”来减压吗[N];新华日报;2007年

8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汪卫东;什么是创伤后应激障碍?[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9 河北远征药业有限公司 南霞 辛集畜牧局 相艳丽;应激反应与动物生长发育[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5年

10 黎风;灾后心理创伤医治(二)[N];上海中医药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云珍;认知偏差与抑郁症关系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2 杨丽;完美主义、应激、应对、社会支持和抑郁的关系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3 娄伶俐;主观幸福感的经济学理论与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4 高维;面向情绪设计的产品造型对顾客情绪及行为影响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5 李杨;慢性病患儿及父母应激源、应对方式以及教育干预效果评价[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6 韦雪艳;基于交互作用的民营企业家压力应对策略与倦怠关系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7 张萍;感恩情感的形成机制及其干预[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8 Ismail Hussein Hashim;应激源感知和应对技巧的文化、性别差异:对留学中国的非洲学生、日本学生和西方学生的跨文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何建华;心理应激人群应激损伤发生机制与中医证候相关规律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10 白凯;基于发生学的中国入境旅游者行为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亢莉;大学生抑郁与应激源、认知评价、人格特征及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2 丛艳玲;中学生心理应激的认知评价特点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3 钟霞;应激多因素作用系统理论的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4 佟洋;士兵认知评价特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5 冯锐;心理应激系统模式指导下认知—行为疗法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运用[D];浙江大学;2007年

6 吴小苹;高职生应激源、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7 林旭宏;一线消防员心理应激的初步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8 沈杰;教师问题行为及其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9 蔡秋婷;排球运动员应激、自我效能与运动倦怠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10 石颖;试析情绪对信息满足度判断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抑郁与应激源、认知评价、人格特征及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67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xinli/3067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da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