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心理论文 >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影响因素和内观认知疗法的干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5 14:11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影响因素和内观认知疗法的干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手机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广泛普及,无节制的使用手机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手机成瘾倾向这一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也日趋严重。本研究旨在考察在学校环境内的内观认知疗法对手机成瘾倾向的影响,不仅可以丰富国内内观认知研究的内容,也为学校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思路。 本研究选取某大学13名学生参加学校内分散内观认知体验,另外20名学生作为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使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和其他各相关心理因素测评量表对体验者和对照组在干预前后进行测评,对量表数据进行t检验,确认差异指标,评价心理干预的效果。并进行多因素相关回归分析,确定手机成瘾倾向的重要影响因素。相关分析表明,手机成瘾倾向与抑郁成正相关;与情绪性、领悟社会支持成负相关,且具有显著性。继续对手机成瘾倾向的相关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建立手机成瘾倾向的回归方程:手机成瘾倾向=10.786+3.692×抑郁。 经内观认知干预后,内观体验组的MPATS得分显著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各心理因素量表分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可得出结论:1、内观认知疗法具有一定的临床实践意义,可以有效改善被试的手机成瘾倾向。2、手机成瘾倾向与抑郁成正相关;与情绪性、领悟社会支持成负相关。抑郁是手机成瘾倾向的主要影响因素。 本研究从心理干预的视角,探索了内观认知疗法对手机成瘾倾向的影响。丰富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方式,同时对内观认知疗法在学校的推广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手机成瘾倾向 内观认知疗法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448;G645.5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10
  • 1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10-20
  • 1.1 手机成瘾的概述10-12
  • 1.1.1 手机成瘾的相关概念10
  • 1.1.2 手机成瘾的研究现状10-12
  • 1.2 内观认知疗法的概述12-18
  • 1.2.1 内观认知疗法的相关概念12-15
  • 1.2.2 内观认知疗法的研究现状15-18
  • 1.3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18-20
  • 1.3.1 问题提出18
  • 1.3.2 研究假设18
  • 1.3.3 研究意义18-20
  • 2 研究设计20-28
  • 2.1 研究对象20
  • 2.2 研究方法20-21
  • 2.2.1 问卷法20
  • 2.2.2 访谈法20
  • 2.2.3 相关研究法20-21
  • 2.3 研究工具21-24
  • 2.3.1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obile PhoneAddiction Tendency Scale,MPATS)21
  • 2.3.2 其他相关心理因素量表21-24
  • 2.4 研究实施过程24-26
  • 2.4.1 前测阶段24
  • 2.4.2 分散内观认知疗法对实验组进行干预24-26
  • 2.4.3 后测阶段26
  • 2.5 数据处理26-28
  • 3 研究结果28-39
  • 3.1 一般资料28
  • 3.2 两组对象干预前后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评分的比较28-29
  • 3.2.1 两组对象组内干预前后 MPATS 评分比较28-29
  • 3.2.2 两组对象间干预前后 MPATS 评分差值比较29
  • 3.3 相关回归分析29-32
  • 3.3.1 心理干预前后各量表所得分数相关分析29-30
  • 3.3.2 心理干预前后各量表所得分数回归分析30-32
  • 3.4 两组对象干预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的比较32
  • 3.4.1 两组对象组内干预前后 SAS 评分比较32
  • 3.4.2 两组对象间干预前后 SAS 评分差值比较32
  • 3.5 两组对象干预前后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的比较32-33
  • 3.5.1 两组对象组内干预前后 SDS 评分比较32
  • 3.5.2 两组对象间干预前后 SDS 评分差值比较32-33
  • 3.6 两组对象干预前后中国成年人自我概念量表评分的比较33-34
  • 3.6.1 两组对象组内干预前后自我概念量表评分比较33
  • 3.6.2 两组对象间干预前后自我概念量表评分差值比较33-34
  • 3.7 两组对象干预前后中国成年人人际素质量表评分的比较34-35
  • 3.7.1 两组对象组内干预前后人际素质量表评分比较34
  • 3.7.2 两组对象间干预前后人际素质量表评分差值比较34-35
  • 3.8 两组对象干预前后中国成年人情绪性量表评分的比较35-36
  • 3.8.1 两组对象组内干预前后情绪性量表评分比较35
  • 3.8.2 两组对象间干预前后情绪性量表评分差值比较35-36
  • 3.9 两组对象干预前后自尊量表( SES)评分比较36
  • 3.9.1 两组对象组内干预前后 SES 评分比较36
  • 3.9.2 两组对象间干预前后 SES 评分差值比较36
  • 3.10 两组对象人际容纳量表评分比较36-37
  • 3.10.1 两组对象组内干预前后人际容纳量表评分比较36-37
  • 3.10.2 两组对象间干预前后人际容纳量表评分差值比较37
  • 3.11 两组对象干预前后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评分比较37-39
  • 3.11.1 两组对象组内干预前后 PSSS 评分比较37-38
  • 3.11.2 两组对象间干预前后 PSSS 评分差值比较38-39
  • 4 讨论与分析39-47
  • 4.1 内观认知干预后手机成瘾倾向降低39
  • 4.2 内观认知干预后焦虑和抑郁情绪降低39-40
  • 4.3 内观认知干预后人际素质水平提高40-41
  • 4.4 内观认知干预后情绪性水平提高41-42
  • 4.5 内观认知干预后人际容纳的程度升高42-43
  • 4.6 内观认知干预后更能领悟社会支持43-44
  • 4.7 内观认知干预后自我概念水平提高44-45
  • 4.8 内观认知干预后自尊水平得到提高45-46
  • 4.9 结论46-47
  • 5 研究反思47-48
  • 6 启示与建议48-49
  • 参考文献49-55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55-56
  • 附录56-81
  • 后记81-8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小运;伍安春;;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的成因及其对策[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2 王祖承;;内观疗法[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88年03期

3 秦曙;;大学生手机短信使用与个性特征的相关研究[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9年02期

4 梁宝勇;;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基本概念、理论与编制构思[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2年04期

5 方晓义;袁晓娇;曹洪健;谢庆红;;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中国成年人一般自我概念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2年04期

6 洪炜;张严;;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中国成年人情绪性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2年04期

7 白学军;刘旭;李馨;郝嘉佳;沈德立;;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中国成年人人际健康素质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3年01期

8 李红;肖荣勋;;内观疗法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改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年07期

9 詹来英;李荣琴;;内观认知疗法对网瘾患者心理康复的作用[J];护理学杂志;2009年15期

10 屠斌斌;章俊龙;姜伊素;;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问卷的初步编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影响因素和内观认知疗法的干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85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xinli/3085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b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