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心理论文 >

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的心理分析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9 23:04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的心理分析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民众性意识的逐步开放,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现象日趋普遍,这给他们日后的婚姻和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虽然社会科学各领域学者开始意识到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现象的普遍性和高发性,但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社会、文化、教育等视角,而很少有人将大学生婚前性行为视为个体连续的心理过程,从大学生个体的心理角度去分析他们在婚前性行为前后经历了什么样的心理活动,体验了怎样的悲欢,可能遇到哪些心理困境。 本文通过对婚前性行为相关资料的比较研究,结合质性研究取向中的深度访谈方法,通过“目的性取样”,选取十二名年龄介于18~-23岁的大学生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深度访谈,并将访谈的资料转化成逐字稿,进行资料整理与分析。根据对访谈资料的分析,并结合相关心理学理论,本研究得出以下结果: 一是分析了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的内在心理动因,根据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发生时的主导动机分为心理慰藉型、情欲型、理智型、功利型等几个类型。 二是分析了大学生婚前性行为之后的心理反应,探讨各种类型的婚前性行为可能出现的反应,根据其大多数人的反应特征且结合压力适应阶段理论,把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后情绪变化分为震惊期、烦躁期、逐渐平息期等三个阶段。最后针对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后所产生的心理冲突提出相关疏导建议,以期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大学生是中国青年一代的杰出代表和中坚力量,他们的性心理状况不仅关乎到自身的恋爱、婚姻幸福,还反映出中国性教育的现实状况和发展水平,同时也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文章提出切合实际的心理调适方法帮助大学生走出婚前性行为之后的心理灰暗期,从而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本研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借鉴价值,也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 婚前性行为 成因分析 心理反应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444;G645.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1章 绪论8-12
  • 1.1 研究背景8-9
  • 1.1.1 大学生婚前性行为高发8
  • 1.1.2 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影响重大8-9
  • 1.2 研究目的9
  • 1.3 研究意义9-11
  • 1.3.1 理论意义9-10
  • 1.3.2 实践意义10-11
  • 1.4 研究结论11
  • 1.5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11-12
  • 第2章 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的相关研究综述12-28
  • 2.1 性心理的相关研究12-14
  • 2.2 婚前性行为相关概念14-15
  • 2.3 对大学生婚前性行为成因的研究15-20
  • 2.3.1 大学生自身的原因15-17
  • 2.3.2 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17-20
  • 2.4 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后果研究20-26
  • 2.4.1 对个人生理的影响20
  • 2.4.2 对个人心理的影响20-21
  • 2.4.3 对大学生学业及交往的影响21-22
  • 2.4.4 对社会的影响22-26
  • 2.5 提出问题26-28
  • 第3章 研究方法28-33
  • 3.1 研究对象28-29
  • 3.2 研究方法29-30
  • 3.2.1 文献分析与理论探讨相结合29-30
  • 3.2.2 访谈法与理论分析相结合30
  • 3.3 访谈研究程序30-31
  • 3.4 研究工具与资料分析31-32
  • 3.5 效度分析32-33
  • 第4章 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的心理成因分析33-46
  • 4.1 心理慰藉型33-37
  • 4.1.1 孤独33-35
  • 4.1.2 缺少家庭关爱35-37
  • 4.2 情感型37-40
  • 4.2.1 爱情至上,为爱痴狂37-39
  • 4.2.2 以性锁情,加固关系39
  • 4.2.3 报答心理39-40
  • 4.3 功利型40-42
  • 4.3.1 贪慕虚荣,追求经济利益41
  • 4.3.2 贪恋权势,追求长远利益41-42
  • 4.4 情欲型42-43
  • 4.4.1 对情欲的辩证认识:美好还是邪恶?42-43
  • 4.4.2 大学生性行为的情欲认识:好奇探秘心理43
  • 4.5 理智型43-45
  • 4.5.1 真爱负责,确信未来的结合44-45
  • 4.5.2 自愿无伤,将伤害降低到最小45
  • 4.6 对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动机的总结阐释:综合考虑、情景分析45-46
  • 第5章 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发生后的心理反应与疏导建议46-59
  • 5.1 震惊期47-48
  • 5.1.1 竭力压抑与意识活跃47
  • 5.1.2 竭力否定与逐渐承认47-48
  • 5.2 烦躁期48-53
  • 5.2.1 忧心忡忡49-50
  • 5.2.2 闷闷不乐50-52
  • 5.2.3 后悔不迭52
  • 5.2.4 羞耻难当52-53
  • 5.3 逐渐平息期53-55
  • 5.3.1 认知上趋于合理化53-54
  • 5.3.2 态度趋于淡然54-55
  • 5.4 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后心理反应的原因分析55-57
  • 5.4.1 性渴望和社会道德的矛盾55
  • 5.4.2 感情与理智的矛盾55-56
  • 5.4.3 精神与肉体的矛盾56
  • 5.4.4 性成熟与学业压力、职业成熟的矛盾56-57
  • 5.5 对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心理问题的疏导与建议57-59
  • 总结与展望59-61
  • 附录一 访谈提纲61-62
  • 附录二 受访者信息表62-63
  • 附录三 知情同意书63-64
  • 附录四 访谈记录表64-65
  • 参考文献65-69
  • 致谢6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志鹏;;高校女生婚前性行为的影响因素探析[J];黑河学刊;2010年10期

2 刘志翔,毛丹;大学生恋爱同居现象的新特点及对策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年05期

3 梁克龙;;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的几点思考[J];陇东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4 范益民;;当代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分析[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年10期

5 刘霞;;守贞与当代大学女生的自我概念[J];青年探索;2012年02期

6 冯宇平,李冠一;对当前大学生性道德现状的分析[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7 王极盛,邱炳武,赫尔实;中学生抑郁与焦虑的关系研究[J];心理学动态;1998年03期

8 肖三蓉;陈玉民;张婧;李汉武;;浅析在校大学生的同居现象[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年02期

9 姚信,俞文娴;大学生的性教育现状及其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年03期

10 陈刚;;大学生同居现象与应对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半月);2008年02期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的心理分析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34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xinli/3534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c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