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交往、应对方式和孤独感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2 02:11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网络交往、应对方式和孤独感的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摘要:互联网现在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影响着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在互联网中的交往作为最快捷的交往形式也已经被大学生广泛接受。大学生的网络交往会对个体的行为模式和心理体验都产生影响,其中应对方式和孤独感中备受研究者的关注。本研究重在探讨网络交往、应对方式和孤独感三者的关系。 本研究采用网络交往问卷、应对方式问卷及孤独感量表对西南地区五所高校的85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测查,分析了大学生网络交往、应对方式及孤独感的现状,并对其两两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进一步明确了对大学生网络交往对孤独感产生的影响,旨在了解改善大学生孤独感的影响因素以及降低大学生孤独感水平的方法,从而为指导大学生上网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的理论。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大学生的互联网使用率很高,网络交往率也很高。大学生的网络交往水平总分只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性别大学生在网络交往消极显著差异;不同专业大学生在网络交往消极结果、网络交往信息沟通、网络交往情感体验和自我暴露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年级大学生在网络交往的消极结果、网络交往自我暴露和情感体验、网络交往认识、网络交往信息沟通四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只在网络交往休闲娱乐上存在显著差异。 (2)大学生应对方式六个分量表上的均值与中值的对比会发现,大学生的解决问题、求助、幻想三个因子要高于中值,说明大学生这三种应对方式的水平较高;而合理化、退避和自责因子的均值要低于中值,说明大学生这三种应对方式的水平较低。不同性别大学生在求助、合理化两个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年级大学生在自责、幻想两个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专业大学生在解决问题、自责、退避、合理化四个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总体来说,大学生应对方式的情况较为复杂,男生和女生相比,显示出男生的应对方式比女生更不稳定,有积极和消极并存的趋势,女生更加积极稳定一些。在年级上显示大学生的应对方式以积极为主,随着年级的下降,消极的应对方式逐渐减少。在专业上,文史类学生的应对方式更加积极,理工类学生处于中等水平,艺体类学生因为其情绪方面问题导致应对方式最消极。 (3)大学生孤独感水平高于均值,说明大学生孤独感水平普遍比较高。孤独感在专业、性别上存在差异,在其他人口学变量中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孤独感普遍高于女生,艺体类专业学生孤独感最高,理工类次之,文史类最低。 (4)大学生网络交往、应对方式、孤独感之间存在两两的显著相关,网络交往与积极应对方式呈负相关,与消极应对方式、中性的应对方式和孤独感呈正相关。应对方式在网络交往和孤独感之间起中介作用,参与网络交往的水平高低会影响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形成,也会有部分通过应对方式会对孤独感产生影响。
【关键词】:网络交往 应对方式 孤独感 大学生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引言11-12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12-24
- 1 网络交往12-16
- 1.1 网络交往的概念界定12-13
- 1.2 网络交往的特点和类型13-14
- 1.3 网络交往的关系研究14-16
- 2 应对方式16-19
- 2.1 应对方式的概念界定16
- 2.2 应对方式的理论取向16-17
- 2.3 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17-19
- 3 孤独感19-22
- 3.1 孤独感的概念界定19-20
- 3.2 孤独感的分类20
- 3.3 孤独感的关系研究20-22
- 4 网络交往、应对方式与孤独感的关系22-24
-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24-27
- 1 问题提出24-25
- 1.1 以往研究的特点与不足24
- 1.2 本研究拟探讨的问题24
- 1.3 研究意义24-25
- 2 研究设计25-27
- 2.1 研究内容25-26
- 2.2 研究假设26
- 2.3 研究方法26-27
- 第三部分 量化研究27-45
- 1 研究目的27
- 2 研究方法27-29
- 2.1 研究工具27-28
- 2.2 被试28-29
- 2.3 取样过程29
-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29
- 3 研究结果29-45
- 3.1 大学生网络交往总体特点及差异分析29-35
- 3.2 大学生应对方式总体特点及差异分析35-38
- 3.3 大学生孤独感总体特点及差异分析38-39
- 3.4 大学生网络交往、应对方式与孤独感的关系39-45
- 第四部分 质性研究45-51
- 1 研究目的45
- 2 研究方法45-46
- 2.1 被访者45
- 2.2 研究设计和访谈提纲45-46
- 3 研究结果46-50
- 3.1 被访者背景资料46
- 3.2 部分访谈资料46-50
- 4 访谈小结50-51
- 第五部分 讨论与建议51-61
- 1 大学生网络交往现状及差异分析51-53
- 1.1 大学生网络交往现状51
- 1.2 大学生网络交往差异分析51-53
- 2 大学生应对方式现状和差异分析53-54
- 2.1 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现状53
- 2.2 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差异分析53-54
- 3 大学生孤独感现状及差异分析54-55
- 3.1 不同性别大学生孤独感差异54-55
- 3.2 不同年级和专业大学生孤独感的差异55
- 4 大学生网络交往、应对方式和孤独感的关系55-58
- 4.1 大学生网络交往和孤独感之间的关系55-56
- 4.2 大学生应对方式和孤独感之间的关系56-57
- 4.3 大学生网络交往和应对方式的关系57-58
- 4.4 大学生应对方式在网络交往和孤独感之间的中介作用58
- 5 建议58-61
- 5.1 积极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网络交往58-59
- 5.2 形成积极成熟的应对方式59
- 5.3 改善大学生的孤独感,促进人际交往59-61
- 第六部分 结论与展望61-63
- 1 结论61
- 2 研究的创新性61-62
- 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62-63
- 参考文献63-68
- 附录68-74
- 致谢74-7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建卫,刘玉新,金盛华;大学生压力与应对方式特点的实证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张锋兴;;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成因探析[J];广东社会科学;2010年02期
3 李望舒;西安市大学生网络成瘾状况与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5年03期
4 杨阿丽,方晓义,林丹华;父母冲突、青少年应对策略及其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年01期
5 陈启山,温忠麟;高职大学毕业生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年02期
6 邓丽芳;徐慊;郑日昌;;大学生气质类型、父母教养方式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年03期
7 罗U喕,
本文编号:3585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xinli/358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