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信息化的系统观
本文关键词:课程信息化的系统观
更多相关文章: 课程信息化 人才规格 课程目标 课程知识 信息技术观
【摘要】:本文在课程信息化的理念框架下,分别从人才需求规格、课程目标、课程知识和信息技术观四个纬度来诠释课程信息化,以便全面、系统地把握,最终形成课程信息化的系统观。
【作者单位】: 江西赣南师范学院;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FCB060251课题研究成果
【分类号】:G423
【正文快照】: 课程信息化是信息技术文化视野下课程发展和变革的过程,这一过程直接反映信息社会的文化特性和人才需求规格,反映出信息化课程需要什么样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知识。课程发展和变革的过程中的要素———信息技术,它是能动的,课程要反映全新的信息技术观。全面、系统地把握课程信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谢康,陈丽;论信息技术文化视野下的课程改革[J];中国远程教育;2005年06期
2 谢康;课程信息化: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新模式[J];中国远程教育;2005年10期
3 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J];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08期
4 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J];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09期
5 谢康;陈丽;;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发展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04期
6 谢康;;教育信息化视野下的课程信息化[J];中国电化教育;2005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红;;论信息化教学在英美国家概况课程中的应用[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2 张强;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考[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徐芳;浅析高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4 周玉滨;付国鑫;宋海峰;;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设计与开发[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01期
5 刘高潮,郑小平,赵永恒;信息技术与天文课程整合的一种有效形式——WebQuest教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6 孔颖;;浅析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8期
7 孙莹莹;;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特征及应用研究[J];才智;2009年02期
8 罗孝银;罗宏莉;夏先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大学生的自主学习[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9 严东红;;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综合版);2005年04期
10 刘慧兰,李尧英;基于信息技术下教师教育的尝试[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林爱兵;;新媒介时代受众:媒介素养、媒体素养和传媒素养教育[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2 车春慧;;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对创新人才的培养[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骆丽璇;;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中“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陈凌;;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之我见[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何妙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考[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谷麦征;费玮;张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解与分析[A];教育技术应用与整合研究论文[C];2005年
7 陆凤瑾;;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几点思考[A];教育技术应用与整合研究论文[C];2005年
8 周述璋;刘林;张瑞秋;;信息技术与工程图学教育[A];第十四届全国图学教育研讨会暨第六届制图CAI课件演示交流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莉;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活动设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简婕;支持高阶思维发展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构建及其实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马治国;网络教育本质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赵建华;Web环境下智能协作学习系统构建的理论与方法[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陈晓慧;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文化审视[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任剑锋;非面对面CSCL交互行为促进策略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叶成林;基于网格的移动学习系统建模与设计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8 刘成新;整合与重构:技术与课程教学的互动解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田爱奎;支持自主学习的数字化教学游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陆真;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葛岩;现代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沈晓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实践个案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刘倩;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效率[D];苏州大学;2010年
4 魏会廷;高中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自我培养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金建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技术整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丽敏;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探究式教学整合的探索[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7 崔颖;农村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禹莉;基于“农远工程”的初中数学概念教学模式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许文超;e学校环境对课堂文化的影响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袁博;论网络环境下的高中作文教学[D];河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川;课程的意味[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3年06期
2 谢康,陈丽;论信息技术文化视野下的课程改革[J];中国远程教育;2005年06期
3 何克抗;e-Learning的本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J];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01期
4 徐万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02期
5 王陆;虚拟学习社区中的师生行为分析——一个面向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04期
6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01期
7 余胜泉,陈玲;论教学结构的实践意义——再答邱崇光先生[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02期
8 谢康,陈丽;信息化课程的构建[J];教育评论;2005年03期
9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意义[J];教育研究;2002年04期
10 何克抗;;E-learning与高校教学的深化改革(上)[J];中国电化教育;2002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平;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机械职业教育;2003年02期
2 危明;;浅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J];陕西教育(理论版);2006年08期
3 明航;;职业教育发展的两大关键问题[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2008年06期
4 付中元;;谈高职教育的人才规格及实现方法[J];今日科苑;2010年04期
5 杨森;人才规格与实验室建设——谈高等技术专科学校实验室建设特点[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0年04期
6 曹亚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跨世纪人才规格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3年01期
7 机械工业中专教育研究会课题组;经济发达地区机械行业中等技术人才规格和需求的调查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1994年12期
8 陈岩松;大学素质教育与高等工程人才规格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9 谢明荣;邢邦圣;;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J];职业技术教育;2001年07期
10 王成福,余党军,赵云;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易全勇;辛竹叶;;课程知识选择与社会控制——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1949-1956)课程运营为个案[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冯夏红;肖晗;;jmj医药院校营销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A];第六届全国医学院校医学相关专业教材建设研讨会暨卫生事业发展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3 浦利民;;创办“生利教育” 培养跨世纪的生利人才[A];'96陶行知教育思想与职业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4 马长明;;利用网络优势,树立职高学生自信心[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05年
5 史卫东;;建议将珠心算纳入数学课改的几点看法[A];中国珠算心算协会学术研究专业委员会2008年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王治国;于明章;;工科物理教材知识结构的分析[A];2005年全国高校非物理类专业物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王希亮;;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课程素质研究[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8 马长明;;利用网络优势,,树立职高学生自信心[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9 赵敏珍;傅文君;应延风;;高职产科学教学改革的实践[A];2006年浙江省医学教育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10 孙燕华;;高职机制专业人才规格定位背景分析[A];2005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书;冲破知识的藩篱[N];中华读书报;2007年
2 郭晓明;让知识与人的心灵展开“对话”[N];中国教育报;2004年
3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长 汪泓;创建现代特色大学的战略选择[N];光明日报;2007年
4 杜源江;聋哑小学生开学“拉家常”[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5 胡根林;找准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视角[N];中国教育报;2006年
6 吴国清;整合旅游教育资源的人才培养新模式[N];中国旅游报;2006年
7 彭同卫 刘勇;高青县中心路小学多元化评价学生[N];淄博日报;2010年
8 通讯员 方舟 本报记者 叶辉;适应市场需求 培养财经人才[N];光明日报;2006年
9 吕伦渝;学科相互渗透的实证研究[N];中国老年报;2009年
10 浙江传媒学院 李文冰;行业特色院校科学发展的路径选择[N];光明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小平;课程知识的认识发生过程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 姜俊和;美国中小学课程知识的合法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3 郭晓明;课程知识与个体精神自由[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4 李召存;课程知识的意义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周晓静;课程德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6 苏鸿;迈向意义的世界[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艾兴;建构主义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8 李传英;幼儿园课程知识的文化哲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吴支奎;课堂中的意义建构[D];西南大学;2009年
10 史晖;转型与重构:中国近代课程制度变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玲;新手与专家型高中物理教师课程知识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2 张剑锋;中学英语教师课程知识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王丹;中学化学教师课程知识的调查与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艾兴;建构主义视野下的课程知识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张龙;当前社会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人才规格的要求的调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6 邢科云;课程知识本体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琨;在英语师范教育课程中培养学科教学知识[D];西南大学;2009年
8 庞芳;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物理教师课程知识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邝孔秀;课程知识:一个“成人”的价值检视[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10 穆兴丽;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开设硕士研究生适应体育专业方向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2164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121640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