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教育战略重塑与维护霸权的国家意向
本文关键词:美国教育战略重塑与维护霸权的国家意向 出处:《东北亚论坛》2009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美国教育 科学文化 霸权企图 教育战略 教育立法 国家竞争力 “”计划 教育卓越 教育改革 高质量
【摘要】:自上个世纪80年代之后,美国制定了一系列国家教育战略,1983年美国国家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发表了《国家处在危险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这一战略性报告之后,又制定了"2061"计划。进入90年代,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3位总统都高度重视教育:老布什总统签发了《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克林顿总统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的8项目标,小布什总统提出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主张。这一系列教育战略的核心思想是解决教育尤其是普通教育阶段质量低下的问题,企图通过提高学生课业标准、加强科学教育、实现教育公平、培养学生坚定品格等措施,实现教育的"全面卓越"。其目的是把一个强大的美国带入21世纪进程。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重点课题“欧美大学学术组织及学术权力模式比较研究”(DLA080130)
【分类号】:G571.20
【正文快照】: 二战以后,美国以其黄金储备、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的比重、强大的科研实力成为全球经济的翘楚。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通货膨胀危机、停滞危机、失业危机、能源危机不断困扰美国。此外当时的美国还存在着种族危机、社会安全危机、信仰危机等。在这生计艰难时刻,美国开展了“生计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刘昌明;郭_g;;美国的不完全霸权与东亚地区秩序的转型[J];东北亚论坛;2008年03期
2 姚丽霞;洪明;;美国真的处于危险中吗?——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教育改革主旨探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冯大鸣,赵中建;“9.11”后美国教育战略调整的两个标志——对美国教育部新版战略规划及布什政府决定重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评论[J];教育发展研究;200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玉玺;知识创新及其认识活动的特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2 吴国盛;;芒福德的技术哲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3 宋春阳;科学理性时代的语言学研究——理性主义的发展与语言学研究[J];北方论丛;2003年02期
4 李醒民;;论科学实在[J];北方论丛;2009年03期
5 赵中建;黄丹凤;;教育改革浪潮中的“指南针”——美国TIMSS研究的特点和影响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02期
6 李颍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关于北京学研究的方法[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7 邬晓燕;科技与道德走向合理的张力[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8 任辉;古希腊哲学思辨和人文精神探源[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5年01期
9 王立志;怀特海的自然机体论与可持续发展[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年04期
10 沈敏荣;成文法的变革与法律的不确定性[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郭佩惠;;论文化多样性与和谐文化[A];孔学研究(第十四辑)——云南省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武际可;;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力学?[A];力学史与方法论论文集[C];2003年
3 孙红霞;;18-19世纪浪漫主义反科学思潮[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4 汪帮琼;;论知识的客观本质及其对于现代文明的复杂意义[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峻登;政治哲学的形而上学:西方超验型公共理性传统及其变迁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2 张秀丽;反科学主义思潮下中国现代史学的人文指向[D];山东大学;2009年
3 张鹏;大地伦理的诗意呈现[D];上海大学;2009年
4 张守海;文学的自然之根[D];苏州大学;2009年
5 卢兴;现代性视域中的牟宗三哲学[D];南开大学;2009年
6 许恒兵;理解“历史规律”[D];南开大学;2009年
7 钟明国;整体论观照下的《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8 国洪梅;美国对苏联的政策研究(1933-1941)[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马德义;从肯尼迪到卡特时期美国对韩政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10 潘晴燕;论科研不端行为及其防范路径探究[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友平;两种文化:从分裂到融合[D];湘潭大学;2009年
2 陈华杰;哈佛大学通识教育改革研究:1978年方案到2007年方案[D];汕头大学;2009年
3 郑康宁;协同进化生态自然观的理论建构[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4 郑学刚;冷战后全球主要文化力量消长与中国的应对策略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5 谢卫国;科技伦理辨析[D];新疆大学;2009年
6 杨昆鹏;能源外交视角中的中国与安哥拉关系[D];外交学院;2009年
7 彭琦;列奥纳多.达.芬奇自然观及其美学意义[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8 叶兰霜;美国新教师入职培训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9 谢龙;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范式转换”关系的探讨[D];内蒙古大学;2009年
10 温宏巍;试论牛顿思想体系中的宗教观[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杨鲁慧;;东北亚地缘政治变迁与中国崛起的安全环境[J];东北亚论坛;2007年03期
2 王晓波;朱世龙;;进攻性现实主义与中国外交[J];东疆学刊;2006年01期
3 戴锋宁;霸权的数理与模糊分析——国际格局的国际政治经济学观点[J];国际论坛;2001年06期
4 孙学峰;;中国对美政策的战略效应[J];国际政治科学;2005年01期
5 罗建波;美国霸权:一种制度的分析视角[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6 冯大鸣,赵中建;世纪初美、英、澳国家教育战略述评[J];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10期
7 庞中英;亚洲地区秩序的转变与中国[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8 秦亚青;国际体系秩序与国际社会秩序[J];现代国际关系;2005年10期
9 沈海涛;;东北亚和谐区域的构建与日本外交的课题[J];现代日本经济;2006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复新;《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评介[J];课程.教材.教法;1991年09期
2 郭晓平;90年代美国教育改革的新特点[J];上海教育科研;1994年04期
3 易大东;;美国1965年教育立法和联邦援助教育观念的转变[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4 冯琳;感受美国教育[J];基础教育;2005年01期
5 乔寿宁;21世纪美国的教育战略与我国的人才培育[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6 陆钧;美国教育第一案[J];世界教育信息;2004年09期
7 张国骥;美国教育的精神[J];书屋;2005年05期
8 高潮;美国2000年的教育战略[J];教育与经济;1992年02期
9 郑丽丽;美国教育一瞥[J];山东教育科研;2000年09期
10 高一鸣;美国教育给我们的启示[J];语文教学通讯;200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潘沁;;科技批判思潮的实质及其影响[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社会科学篇)[C];2004年
2 张中伟;;地球科学文化的创新发展[A];首届“地球科学与文化”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袁尚贵;党军;;科协在提高农民科学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前言[A];第一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卷[C];2002年
5 ;前言[A];第一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新技术新材料与新设备卷[C];2002年
6 张晶;;地球科学文化应该让大众欣赏和享受地质科学成就[A];首届“地球科学与文化”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毛放;;上海启动终身教育立法前期工作[A];“职业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研讨会暨第十三次职业教育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陈怀今;;完善教育立法 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9 陈锐;李丁;王俭;汪云林;付允;李冬;牛文元;;创新跨越与中国知识产权发展战略[A];首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2005年论文集(下)[C];2005年
10 丁成祥;;创新科普理念 大力发展农村科学文化[A];崇尚科学 关爱家庭 珍惜生命 反对邪教——中国反邪教协会第九次报告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白丁;了解美国教育的一扇窗[N];光明日报;2005年
2 田温 田海明 编译;美国教育进行“增负”试验[N];中国教育报;2003年
3 本报记者 李建;王青平博士谈美国教育的特点[N];北京人才市场报;2003年
4 南洋发展集团总裁 王伟;透视美国教育产业[N];中国教育报;2001年
5 ;美国教育体制一览[N];中国成人教育信息报;2001年
6 本报记者 胡萌;陈屹与她眼中的美国教育[N];光明日报;2001年
7 田温;美国教育的“增负”试验[N];科学导报;2005年
8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黄栋;抢占新能源制高点 重塑国家竞争力[N];中国电子报;2009年
9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金融学教授 孙立坚;政企利益统一才有国家竞争力最大发挥[N];上海证券报;2009年
10 张春燕 李维;环境教育立法离我们有多远?[N];中国环境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子学;经济制度与国家竞争力[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侯经川;基于博弈论的国家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3 姚雅欣;梁启超科学文化知行论稿[D];山西大学;2005年
4 刘子贵;论“两种文化”矛盾与人文精神的构建[D];吉林大学;2006年
5 段素菊;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美国公共基础教育改革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
6 于海波;科学课程的文化阐释与时代建构[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7 张立新;美国教育技术发展史研究[D];河北大学;2002年
8 陈立鹏;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立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9 宫淑红;美国教育技术学的历史与范式演变[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李敏;美国教育政策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清果;科学文化及其社会功能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2 周肖奕;杜威与美国教育的实用性[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3 胡仁智;南京国民政府前期教育立法的历史考察[D];西南政法大学;2002年
4 杨爱华;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分裂的原因[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5 秦亚君;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6 颜红霞;伦理学视野下的科学文化[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7 万伟伟;科学文化及其当代弘扬[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8 袁芳;关于建立和完善我国教育法律体系的思考[D];苏州大学;2001年
9 刘振华;理工科大学生科学素养及其培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10 赵华;两种文化观在20世纪中国的演进与哲学反思[D];山西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3345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1334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