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师素养论文 >

论反思性道德评价

发布时间:2018-01-14 14:32

  本文关键词:论反思性道德评价 出处:《教育学术月刊》2009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道德评价 教师反思 途径


【摘要】:缺少反思是导致教师道德评价失效的原因之一。反思在教师的道德评价中起着积极作用。它有助于教师将道德评价理论运用于实践,加深教师对学校教育伦理规范的理解和规避评价手段的潜在危险。据此提出,教师可通过在理论学习、学习者的自传、师生的对话和理解中的反思,来提高其道德评价能力。
[Abstract]:The lack of reflection is one of the reasons leading to the failure of teachers' moral evaluation. Reflection plays an active role in teachers' moral evaluation. It helps teachers to apply the theory of moral evaluation to practice. It is suggested that teachers can reflect on theoretical learning, learners' autobiography, teachers' dialogue and understanding. To improve its moral evaluation ability.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分类号】:G451.1
【正文快照】: 教师对学生进行批评或惩罚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历来成为教育问题中人们批判的焦点之一。这导致现在许多教师不敢或不肯批评学生,影响到学校教育的效果。目前,教育部规定中小学班主任具有批评权是对这一现象的回应。这一做法又与以前教育界大力提倡表扬形成鲜明的对照。每种评价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颖荪;;《网页制作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以建构主义为指导[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张宏武;综合课程与教师文化素质的建构问题探讨[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熊素娟;;课程叙事: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李明德;“似曾相识”——对杜威教育理论的一些再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 王丽春;试析教师的成长与反思[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6 慕君;;教学本质探[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7 李玲;陈静;;论杜威的反思性思维及反思性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12期

8 杜丽娟;;“教育语言学”片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9 黄都;;面向学习者的学习技术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06年03期

10 杨敏;曾山金;;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再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建平;追寻教学道德[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2 胡钦太;网络教育中道德自主学习体系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王宪平;课程改革视野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林存华;师生文化冲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钟志华;理解性数学教学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韩龙淑;数学启发式教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余文森;个体知识与公共知识[D];西南大学;2007年

8 周成海;客观主义—主观主义连续统观点下的教师教育范式:理论基础与结构特征[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胡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10 王春光;反思型教师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英;排球二传队员的观察力及培养对策的实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李良霞;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在物理教学实践上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于晓燕;化学教师以校为本的教学行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4 张葵明;兰州市中学生物教师教学反思现状调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徐来群;我国综合型大学教师培养的基本理论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6 薛志华;教师专业发展:理念与策略[D];兰州大学;2006年

7 周明明;教学反思的个案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张加勇;对我国高校人本化教育教学的探讨[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汪小刚;基于“过程理论”的课程理解及其教学设计[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王晋;弱势群体子女在高校的成长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先军;;论反思性道德评价[J];教育学术月刊;2009年11期

2 陈丽萍;;园本教研中问题的选择与建构[J];学前课程研究;2009年11期

3 徐岱;;审美批评中的道德评价与历史评价——对当前文艺界一种倾向的反思[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3期

4 张志泉;刘士清;;师生的反思互动——教学持续发展的动力[J];上海教育科研;2005年11期

5 陶宏伟;;提升教师素质 促进专业发展[J];硅谷;2008年13期

6 邹鲁峰;;让教师的专业成长看得见——浅析田野课程下的教师发展评价方式[J];学前课程研究;2009年03期

7 刘明华;;论道德评价的根据[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3期

8 张毅;美国人对不同职业的道德评价[J];道德与文明;1988年02期

9 冯子礼;“自甘心”与“作笑谈”——论李纨的形象兼及历史评价与道德评价的一些问题[J];青海社会科学;1988年02期

10 魏宁;一项关于教师反思的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05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戴艳军;刘则渊;;论科学技术的道德评价[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章永生;李春山;;中学生道德评价的研究[A];全国第五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4年

3 凌娟芸;朱逸华;邵渭溟;郭英;;幼儿文明礼貌道德评价的调查研究[A];全国第五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4年

4 马凤玲;徐芬;;小学儿童对不同交往情境下白谎的道德评价[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张彩云;刘加霞;申继亮;;教师反思倾向的结构和量表编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张淑玲;;教师道德评价的认识与探索——教师道德评价多样性的研究课题,关于师德评价定义内容及方式的研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二)[C];2009年

7 张彩云;;教师教学反思倾向的结构及发展特点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臧燕红;傅根跃;;爱国主义背景下大学生对说谎和说真话的道德评价与行为抉择[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张淑玲;;教师道德评价的认识与探索——教师道德评价多样性的研究课题,关于师德评价定义内容及方式的研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天津卷)[C];2010年

10 肖婕婷;张卫;;教养方式、气质与儿童对说谎的道德评价及其说谎行为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河西区闽侯路小学 王君红;引领教师走“从事研究”的幸福道路[N];天津教育报;2011年

2 刘昊;全市小学开始推广道德评价方案[N];北京日报;2005年

3 内蒙古政府机关幼儿园 王秀秀;浅谈如何成为反思实践型教师[N];呼和浩特日报(汉);2011年

4 王新环;道德评价、犯罪指控与控语规范[N];法制日报;2010年

5 钱逊;道德评价和道德教育是不可取代的[N];人民政协报;2003年

6 李鲁平;文学道德评价的呼唤与回归[N];文艺报;2006年

7 徐岫茹;不要对心理障碍者进行道德评价[N];中国医药报;2000年

8 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 潘少波;是否规范不重要 善于反思是关键[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9 刘万永;法律用语取代道德评价[N];文汇报;2003年

10 黄梅二中 赵爱君;问卷:促进教师反思提高的好途径[N];黄冈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建国;经济行为的伦理审视[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李娟;促进教师观察了解儿童学习与发展水平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曾广林;中学体育教师专业道德及其建设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徐大建;市场经济与企业伦理论纲[D];复旦大学;2002年

5 刘丁鑫;新农村道德建设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戴景平;善恶的人性尺度和社会尺度[D];吉林大学;2007年

7 邵爱国;关于说谎的道德认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罗文章;新农村道德建设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9 谢幼如;网络课堂协作知识建构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10 蒋开君;范梅南现象学教育学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孝庆;网络传播方式的道德评价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2 臧燕红;中小学生对集体谎的理解、道德评价和选择[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3 臧燕红;中小学生对集体谎的理解、道德评价和选择[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4 颜志香;媒介舆论的道德评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5 朱艳新;小学儿童对说谎的理解及道德评价研究[D];河北大学;2003年

6 郭晓静;教师反思内容的应然分析[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魏鑫;教师反思的理论研究与现实思考[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储召红;论教学反思及教师反思能力的培养[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9 周怡;推进幼儿园教师合作的管理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高凤花;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14240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14240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19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