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师素养论文 >

试论理解的教学价值

发布时间:2018-01-15 18:07

  本文关键词:试论理解的教学价值 出处:《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理解 教学理解 教学价值


【摘要】:超越传统的认识论范畴,在存在论、本体论意义上,理解是主体在认知、情感、行为等层面对理解对象及其与理解对象之间关系的把握。理解的维度、对象、条件、方法、标准等深刻影响着教学活动的运行。重新认识理解的内涵,使得教学活动要关注教学过程的展开,注重学生精神世界的建构,更要突出学生创造性品质的培养。
[Abstract]:Beyond the traditional category of epistemology, in the sense of ontology and ontology, understanding i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object of understanding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object of understanding in the aspects of cognition, emotion and behavior, the dimension of understanding and the object of understanding. Conditions, methods and standards have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operation of teaching activities. Re-understanding the connotation of understanding, so that teaching activitie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aching process, pay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piritual world of students.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highlight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reative quality.
【作者单位】: 天津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心;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项目(DHA080093)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教外司留〔2007〕24号)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G420
【正文快照】: “理解”本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普通用语,一般指人们对事物认识和把握的思维过程。但随着哲学解释学等相关理论的研究和开拓,“理解”逐渐成为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业术语。它不再简单地被视为是人们的“知道、了解”,而是被视为人存在的基本方式,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周险峰;;教育文本理解的尺度:一种解释学的视角[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4期

2 王月芬;在理解范式中阅读课程文本[J];教育探索;2002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家成;论中外教育研究中的“生命”概念[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2 潘德荣;诠释学:从主客体间性到主体间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3 刘旭东;论教育对生活世界的回归[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4 张启树,陈修梅;博尔诺夫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及其启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5 薛予阳;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动机及学习策略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3年01期

6 罗明亮;论家庭因素对一体化大专成就动机的影响[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7 蒋凯;涵养科学精神——教育研究方法论的省思[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8 肖鸣政;能绩人才观的人力资源开发学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9 肖鸣政;;党政领导人才评价标准问题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陈爱傼;实现知识、社会和人三因素的平衡与整合——多元智能理论对课程改革方向的启示[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刘德富;;以人为本,促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A];科学发展观和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孔德生;高校在校贫困大学生人格特征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2 关志伟;面向用户意图的智能人机交互[D];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2001年

3 陶云;不同年级学生阅读有或无配图课文的眼动实验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4 郝志军;教学理论的实践品格[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5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7 陈少华;不同认知任务中人格特质对信息加工的影响[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8 刘新民;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交往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9 郭裕建;语感及其心理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10 李家成;关怀生命[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辛丽春;论教师对教材文本的解读[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2 李颖慧;中学生物观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实验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3 何静;青少年人格教育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4 陈立;皮亚杰、维果茨基对建构学习观的贡献[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5 罗婧;世界交往新潮与中国主动走向世界机遇的错失:1760—1840[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6 王峻;初中学生场认知方式特点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7 常亚慧;教学认识方式考察[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8 曲霞;小学作文创造性教学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9 向玉贞;合作道德教育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10 李文;关于我国中学主体性教育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郭法奇;灌输式教育:从怀疑、批判到否定——20世纪西方教育的最大变化[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11期

2 郭晓明;知识的意义性与“知识获得”的新标准[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02期

3 刘思谦;意义阐释的合理性与有效性问题[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4 刘志军;走向理解的教学评价初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05期

5 靖国平;析符合性知识教育与批判性知识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4年01期

6 胡潇;教学解释方式的认识论思考[J];教育研究;2002年11期

7 刘月新;否定与批判——西方现代阅读理论的价值追求[J];国外文学;2002年01期

8 周险峰,曹正善;教师发展的障碍:被局限的视阈[J];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芳;;关于多媒体教学的理性审视[J];职业技术教育;2002年13期

2 刘利平;;有效教学理解的思路转向[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3 李长吉;教学是为了谁——教学价值主体观念现状调查与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3年04期

4 李芒;;论信息技术的教学价值[J];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08期

5 申艳青;;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的过程与思考[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年07期

6 马春梅;王安全;;教师个体知识的教学价值[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7 程向阳;华国栋;;学生差异资源的教育教学价值初探[J];教育研究;2006年02期

8 张华威;;谈影视的教学价值[J];物理通报;2011年02期

9 马志颖;;教学本真价值的当代回归——基于知识观的视角[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06期

10 曾继耘;;论个体差异之教学价值[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迟艳杰;;教学意味着“生活”[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2 李长吉;常亚慧;;试论西方教学价值观念的主要特点[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孙晓斌;;多媒体教材的教学设计是审美价值的孕育和创造[A];科教影视论文集[C];2004年

4 赵苏敏;;电视教材设计中美学规律的探索[A];科教影视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流水;耳目一新的未来课堂[N];中国旅游报;2000年

2 本报记者 于志宏;信息技术导演的“喜剧”[N];中国教育报;2002年

3 王小完;美国教室里的巴赫和摇滚乐[N];音乐周报;2004年

4 赖名芳;教育类音像制品呈现可喜变化[N];中国文化报;2002年

5 黄维纲;项目教学对教师的新要求[N];山西党校报;2010年

6 杨莉娟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国外对教师适应课改的研究[N];中国教育报;2010年

7 扬州市邗江实验学校 顾付祥;构建高效的生成性课堂[N];江苏教育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刘冬岩;实践智慧:一种可能的教学价值[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2 高细媛;审美视野下的教学理解[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3 李长吉;教学价值观念透视与反省[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4 刘伟;教学利益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四根;从“教学认识论”到“教学诠释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宋丽萍;论教学理解——本体论视角[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3 李曼曼;基于网络课程的远程协作学习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4 刘新民;课堂教学育人资源开发的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周波;新课改背景下教学价值冲突与调适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6 陆平平;信任的教学价值及其实现[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7 许萍;论教学中的人道主义:价值论视角[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8 张俊列;教学文化变迁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9 曹静;论走向复杂性思维的教学理论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10 程良宏;生成性教学:从教学方法到教学哲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294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14294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81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