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与创新——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国际学术论坛首届研讨会综述
本文关键词: 课程与教学 新课程改革 北京师范大学 教学艺术 教学认识 现代教育技术 教学实验 学习者 教学论 理论与实践 出处:《教育学报》2009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Abstract]:......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分类号】:G4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晓谕;中国需要自己的课程与教学观[J];人民教育;2004年11期
2 汪霞;我国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改革[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3年01期
3 冯茁;课程与教学分离的根源[J];早期教育;2003年08期
4 田良臣;;“教育·课程与教学”栏目主持人语[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 ;世界课程与教学新理论文库[J];上海教育;2005年10期
6 徐继存;走向哲学的课程与教学研究——读张楚廷先生的《课程与教学哲学》[J];当代教育论坛;2004年11期
7 田良臣;;“教育·课程与教学”栏目主持人语[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8 张华;课程与教学整合论[J];教育研究;2000年02期
9 陈雪莹;建构审美化课程与教学策略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18期
10 田良巨;“教育·课程与教学”栏目主持人语[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志前;;新课程·新技术·新变革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初中物理新课改的实践及思考[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张元启;;浅谈成人教育课堂教学艺术[A];跨世纪园丁工程论丛[C];2000年
3 沈和秀;;讲究教学艺术 培养“实用型”人才[A];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中专教育委员会第七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1999年
4 邓书红;;浅谈教学艺术在化学课堂中的运用[A];第四届全国中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4年
5 孙建武;刘静;窦向凯;;数学概念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有机结合的探索[A];山东省师范教育学会2002年度师范教育研究优秀成果论文集[C];2002年
6 王克荣;;对新课程改革的一些认识和做法[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九次年会交流论文论文集[C];2004年
7 陈秀华;;论《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进展、问题与前瞻[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体育专辑)[C];2006年
8 张风兰;;教师自身的素质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A];第四届全国中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4年
9 李向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对当前新课改的启示[A];山东省远程教育学会第七届远程教育优秀科研成果评奖论文集[C];2006年
10 陆昌勇;;浅谈高中新课程改革中的物理实验教学[A];校园文学编辑部写作教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蔡成刚 李威威;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减轻小学生课下负担[N];今日信息报;2010年
2 袁彬;站在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前沿[N];中华读书报;2001年
3 本报记者 郭铭;新世纪教师应该强化哪些能力[N];中国教育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温淑敏 通讯员 黎力;“求思文化”助新课程改革扬帆远航[N];天津教育报;2009年
5 钟启泉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新课程改革开启中国课程发展新纪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6 记者 李君;我市召开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会议[N];拉萨晚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郭晓静;新课程改革新在哪里[N];重庆日报;2003年
8 徐志纯;明年高中力争实行新课程改革[N];安徽日报;2004年
9 徐志纯;新课程改革以农村为重[N];安徽日报;2004年
10 叶慧君 丁德龙;新课程改革不拒绝“作秀”[N];中国教师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靳莹;结构主义视角下的化学概念教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2 陆真;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任友群;现代教育技术的建构主义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张荣伟;教育共同体及其生活世界改造[D];苏州大学;2006年
5 裴新宁;面向学习者的化学教学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吕林海;数学理解性学习与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陈雪梅;中学向量课程与教学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顾伟勤;语言输入、交互和二语学习者[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9 刘成新;整合与重构:技术与课程教学的互动解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10 黄乘明;白头叶猴(Presbytis leucocephalus)对栖息地选择利用与觅食生物学[D];北京师范大学;199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卫平;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实验20年之回顾与反思(1979—1999)[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郝双美;新课程改革中小学教师适应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3 刘f^平;中等专业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陈妙娥;新课程改革的文化转向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齐胜;现代教育技术在科学环保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段旭;中学教师对新课程改革阻抗及其消解[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李佳;德育新课程改革中德育教师角色转变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赵子田;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尤良芳;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物理教学法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张广武;新课程背景下的反思型语文教师成长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4965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1496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