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师素养论文 >

德国和平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06 20:23

  本文选题:德国 切入点:和平 出处:《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摘要】: 和平是人类社会发展繁荣的前提,没有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任何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无从谈起。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总结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并对国际形势进行了科学的总结和分析,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论断。 新世纪之初,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胡锦涛同志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和平是人类社会实现发展目标的根本前提。没有和平,不仅新的建设无法推进,而且以往的发展成果也会因战乱而毁灭。“和谐世界”最根本的一点就是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在当今世界,和平和稳定是压倒一切的重中之重,没有和平,任何发展和进步都只是海市蜃楼。 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反思和对现实问题的审视能够认识到,非和平的因素来源于长时期的由战争和暴力主宰的战争文化的影响,可以说,在已经过去的20世纪,是一个被深深打上了战争烙印的世纪。要消除这些影响,从战争走向和平,就必须进行以消除战争和暴力,维护世界和平,培养和平能力为宗旨的和平教育。 本论文是国内较早对和平教育研究的论文之一,同时也是国内首次对德国和平教育展开系统研究的一次探索,不仅阐述了德国和平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介绍了当代德国和平教育的理论思想与实践探索,而且对当代德国和平教育仍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由此得出启示,从而填补了国内在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为我国开展和平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指导。 首先,国内目前只有少数的和平学研究学者对和平主题进行了相关的介绍,而教育学界则很少有学者对此展开研究,因此本论文在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和平与和平教育,重点是对德国的和平教育的内涵和目的进行了系统地阐述:其次,在论文的第三部分介绍了1945年之前德国和平教育发展的历程;再次,论文在第四、第五部分对当代德国和平教育的理论思想发展和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究,理论方面包括从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再教育”到以心理学为出发点的“攻击理论”,实践探索则包括了从德国幼儿园到高等学校的和平教育的教学实践模式,可以说在现有的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充分展现了当代德国的和平教育,也填补了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空白;最后,基于对德国和平教育系统的研究,论文在第六章对当代德国和平教育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进而得出德国和平教育在理论发展和实践探索方面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和借鉴。
[Abstract]:Peace is the prosperity of the premi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not a peaceful and stabl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the development of any nation is out of the question. After the party in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1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Deng Xiaoping summed up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of history, and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are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scientifically, put forward "peace and development" is the the two major themes of the world's assertion.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new century, peace and development is still the theme of the times. Comrade Hu Jintao was established in the 60th anniversary United Nations Summit pointed out in his speech, peace is the fundamental premi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Without peace, not only the new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to advance, the outcome of the past may be destroyed by wars. "The most fundamental point of harmonious world" is to maintain peace and stability in the world, in today's world, peace and stability is the priority among priorities, overriding no peace, no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are just a mirage.
Through the reflection of historical facts and examine the problem of reality can be realized, influence factors of non peaceful sources in long period of war and violence culture can be said that in the past twentieth Century, is deeply marked by the stigma of war. In order to avoid the influence from. War to peace, must be carried out to eliminate the war and violence, the maintenance of world peace, peace education peace ability for the purpose.
This paper is one of the earliest study of peace education, is also the first exploration launch system research on German peace education, not only expounds the connotation and denotation of the German peace education,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eace education in Germany, and of peace education in Germany still existing problems a summary and draws inspiration, so as to fill the gaps in this field of research, provide a reference and guidance for our country to carry out peace education.
First of all, at present only a few scholars for peace peace research theme of the relevantpresentation and educational circles, few scholars study this issue, so this paper in the second part, introduces the peace and peace education, the focus is on the German peace education connotation and objective expounded secondly, in the third part of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Germany before the 1945 peace process; again, in the fourth, the fifth part of the peace education in Germany the theory development and the practice of the teaching mode of inquiry, including the theory from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re education" to the psychology of the "attack" theory, practice ranging from German kindergarten to high school peace education mode of teaching practice, can be said that based on the existing data On the full of peace education in Germany, but also to fill the domestic blank in this field; finally, study of the German peace educ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summarized papers still exist for peace education in Germany in the sixth chapter of the problem, and then draw the German peace educ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for us the inspiration and reference.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G551.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大卫;德国:历史与未来[J];当代体育;1998年14期

2 邢来顺;灰烬中飞起的不死鸟──论德国在一战和二战后的重建[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3 ;德国留学最新情况问答(上)[J];华人时刊;1999年18期

4 Ch.帕伦梯恩,A.克洛克,K.胡勒尔曼;德国的青少年贫困[J];国外社会科学;2001年01期

5 ;全球扫描30天[J];科学大众(中学版);2002年10期

6 ;连体斑马成明星[J];少儿科技;2002年03期

7 粒奇;德国火车邮戳[J];集邮博览;2003年04期

8 刘念;一个留德中国学生的衣食住行[J];留学生;2004年07期

9 安武林;爱情在一辆单车上流泪…[J];小作家选刊;2004年08期

10 金志霖;试论马丁·路德与德国农民战争[J];历史教学问题;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崔旭;姚士谋;许刚;;德国生态工业发展对我国较发达地区城市的借鉴——以无锡市为例[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傅阳;;从德国城乡建设的经验看江苏省城市化战略的实施[A];2005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土木建筑学科)论文集[C];2005年

3 周谊;;1870年以前的德国职业技术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0)——外国教师教育史、职业与成人教育史研究[C];2009年

4 张伯海;;在德国《GEO》和《STERN》杂志专家讲课班上的致词[A];“中国期刊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邵建东;;德国“双轨制”法学教育制度及其对我们的启示[A];法学教育:比较与省思——现代法学教育论坛文集[C];2001年

6 朱育菁;刘波;冒乃和;陆萍;;德国食品安全监控体制及监控的运作[A];食品安全的理论与实践——福建省科协第四届学术年会“食品安全与农民增收”分会场暨福建省农学会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张传增;肖建庄;雷斌;;德国再生混凝土应用概述[A];首届全国再生混凝土研究与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8 Hans-Ulrich Lindenberg;;德国钢铁工业的战略和结构、技术的发展[A];1997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上)[C];1997年

9 郑研;;德国:经济与法律手段并重[A];2003北京中小流通企业服务年会专刊(2)[C];2003年

10 田贵全;;德国固体废物存放场现状及其类型划分之研究[A];山东环境科学学会2002年度学术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郑冲;德国新破产法的特点与问题[N];法制日报;2005年

2 记者 王作葵;俄法总统表示支持德国入常[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3 驻上海记者 施来发;德国YTONG长兴工厂奠基[N];中国建材报;2006年

4 广义;城市决策能力在接受考验[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5 华中师大考试研究院 牛学敏;德国高考中的教师评价权[N];中国教育报;2007年

6 中国驻德国经商参处;今年德国家电市场将呈现多年来的首次大幅增长[N];中国贸易报;2006年

7 李月;德国可再生能源崭露头角[N];中国石化报;2006年

8 钟师 邢文军;华晨出口德国:欢呼为时尚早[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9 赵良英;俞正声会见德国客人[N];湖北日报;2007年

10 刘昕;波士(Hugo Boss)[N];经济参考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正青;当代学校和平教育目标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 翁裕斌;德国全能金融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徐聪;德国公共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经济学分析[D];复旦大学;2008年

4 徐沛君;德国表现主义绘画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5 杜惠洁;德国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邓白桦;纳粹德国“企业共同体”劳资关系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李道刚;思想的自由与约束[D];山东大学;2005年

8 杨文俊;美德日社会保险制度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王灏;光电子产业创新网络的构建与演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张沛;凤凰涅i肹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坤;德国和平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李莹莹;1919-1933年纳粹党与德国大资本家的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姜丽丽;德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4 朱淑丽;德国比较法学纵论[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5 刘爱龙;德国对华直接投资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6 庞潇;中德两国失业保险法比较之法理思考[D];山西大学;2007年

7 张翠琴;德国应用科技大学(FH)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8 朱文俊;德国律师制度的产生与发展[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9 郝宁;德国新安全观探析[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10 袁春旺;中低收入阶层住房金融支持[D];吉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187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17187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35b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