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及其培养
本文选题:青少年 + 社会适应 ; 参考:《基础教育研究》2009年06期
【摘要】: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行为不仅对其个人产生重要的作用,也对社会的发展与稳定有重要影响。本文根据社会适应行为的人格五因素理论和情感智力理论,以及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影响因素,探讨培养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途径。
[Abstract]:The social adaptation behavior of adolescents not onl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ir individual, but also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stability. Based on the theory of five factors of personality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of social adaptive behavior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ocial adaptive behavior of young peo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ways to cultivate social adaptive behavior of teenagers.
【作者单位】: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分类号】:B84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嵇宇虹;小学生良好社会适应性的培养[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2 苑学芹;;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育[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3 李冬梅;雷雳;邹泓;;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特征及影响因素[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4 马前锋,孔克勤;人格五因素结构研究的新进展[J];心理科学;1997年01期
5 于肖楠,张建新;韧性(resilience)——在压力下复原和成长的心理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05年05期
6 韦小满;适应性行为的概念及其测量[J];特殊儿童与师资研究;1995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晓波;方明;;农科类贫困大学生的压力源及应对策略[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2 孙瑞琛;刘文婧;贾晓明;;“5.12”汶川地震后抗逆力的个案研究——来自精神分析视角[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3 蒋洁;聂衍刚;王晓敏;;青少年社会适应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年11期
4 吴世韫;严燕;;大学生心理弹性状况的调查[J];成功(教育);2010年11期
5 张阔;张赛;董颖红;;积极心理资本:测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年01期
6 朱生宏;;“学会关心”德育模式与职业技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育[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年11期
7 王爱军;;困境与突围:电视剧《金婚》的另一种解读[J];电影文学;2008年20期
8 张愫怡;;教师压力研究的新视角:心理弹性理论[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9 王丹芬,李振宇,朱文锋;人格模型的“大五”、“大七”、“大一”及对中医人格心理学思想的思考[J];福建中医药;2003年02期
10 崔文香;姜哲;赵红姬;;韧性(Resilience)的概念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许燕;王斐;潘益中;;婚恋弹性概念重构及作用初探[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上卷)[C];2007年
2 刘得格;时勘;孙海法;龚会;;企业高层管理者应对危机事件的抗逆力模型探索[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3 阳毅;贺莉君;;企业员工复原力量表的初步编制[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Ⅱ)[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月;遮蔽与解蔽[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王丹芬;中医气质学说及中医气质量表(TCM-QZS)的初步研究[D];湖南中医学院;2004年
3 张野;3-12岁儿童个性结构、类型及发展特点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4 席居哲;基于社会认知的儿童心理弹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杨彦平;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的编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刘启刚;青少年情绪调节:结构、影响因素及对学校适应的意义[D];吉林大学;2009年
7 惠青山;中国职工心理资本内容结构及其与态度行为变量关系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8 武淑平;电力企业生产中人因失误影响因素及管理对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9 曾晓强;大学生父母依恋及其对学校适应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9年
10 刘家强;整体医学方法论与中医心理学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晓燕;孤独症儿童家长心理弹性保护性因素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洪菊;秦皇岛市流动儿童自我意识、社会适应发展特点及其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裴元庆;张家口市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玲;当代青少年挫折教育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5 沈晔;知识型员工职业韧性及其与幸福感的相关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6 陈莎;大学生压力应对人格量表的编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 魏铁军;企业管理人员人格特质与风险决策相关性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8 王明辉;管理者责任心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9 贾黎斋;中学校长的人格与其工作绩效关系的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10 郑梅珍;蒙台梭利教育模式对幼儿社会适应行为发展影响的实验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日;高师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问题探讨[J];丹东师专学报;1998年02期
2 席居哲,桑标;心理弹性(resilience)研究综述[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年04期
3 徐舜尧 ,张明;努力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J];理论界;2003年03期
4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J];人民教育;1999年07期
5 杨永林;转变教育观念与方式提高适应社会能力[J];山西教育;1998年03期
6 孟四清;当代中学生适应不良行为的调查分析及教育对策[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0年04期
7 张雪娇;赵亚茹;;聋哑儿童智商与社会适应能力的调查分析[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6年01期
8 王慧君,吴伟平;寄宿制民办学校高一新生适应不良行为的调查分析[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S1期
9 韦小满;儿童适应行为量表的编制与标准化[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年04期
10 马前锋,孔克勤;人格五因素结构研究的新进展[J];心理科学;1997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建文;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构、机制与功能[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2 聂衍刚;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英仓;袁瑛;;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案[J];大众心理学;2008年06期
2 韦慧;;青少年的学业成绩、亲社会行为与同伴接纳、拒斥的关系[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6期
3 ;活跃在暑期的北京太阳青少年乐团[J];小演奏家;2011年08期
4 成平;;青少年网瘾的心理成因及干预[J];大众心理学;2007年10期
5 何君华;;为有源头活水来——致《青少年日记》[J];青少年日记;2009年10期
6 吴翠珍;;变动的媒体、变动的青少年——2008年台湾地区青少年媒体行为调查[J];中国儿童文化;2009年00期
7 惠达;;青春期为何而“烦”[J];农家参谋;2011年08期
8 李裕琼;;浅析青少年轮滑运动[J];青春岁月;2011年18期
9 张燕;;感恩日记[J];青少年日记;2006年12期
10 张晓玲;;人际交往对青少年沉迷网络的影响[J];大众心理学;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大均;赵丽霞;;青少年社会自我发展特点研究(摘要)[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殷晓菲;刘长江;;青少年公正世界信念发展特点[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李春雷;梁福成;王雪艳;;青少年价值观问卷的编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王R,
本文编号:18319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1831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