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
本文选题:思想政治教育 + 主体间性 ; 参考:《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15期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是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运用,是解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主动性、针对性、时效性的客观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中要注意突出地位平等,把握双向互动,教育内容应贴近现实生活,彰显人文关怀。
[Abstract]:The inter-subjectivity tur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concrete application of Marxist communication theory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 of solving the lack of initiative, pertinence and timeliness of curr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inter-subjectivity tur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equality of position, grasp the two-way interaction, and the contents of education should be close to the real life and show humanistic concern.
【作者单位】: 空军工程大学理学院;
【分类号】:G4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琴;;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结构的优化[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2 琚颖颖;王东宁;;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功能[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3 赖雄麟;;论作为教育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基本属性[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元林;王刚;段海超;;和谐社会与思想政治教育政治作用的新发展[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5 王立仁;吴林龙;;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体和介体[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6 赵文芳;;价值澄清理论及其启示[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7 赵发荣;糜红缨;;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倾向分析及对策研究[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8 方跃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性教学的现状分析研究[J];才智;2009年01期
9 陈倩倩;;试谈活动教育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才智;2010年35期
10 王升臻;;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要素的再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范洁;;试析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观[A];福建省高校辅导员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坛优秀论文汇编[C];2008年
2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基本问题研究[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盛倩倩;;当代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解决途径[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陶丽;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的大学生成长轨迹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2 田庆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3 张兴海;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阚延华;新形势下人民军队民主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吴琼;“文本”到“人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6 王金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论[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7 闫艳;交往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8 王智慧;人的存在与思想政治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李情;社会整合视阈中的大学意识形态再生产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10 霍毅斌;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思想政治工作基本经验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路明;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机制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王晓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张占民;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于丹;新时期高校德育管理人本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夏英玲;思想政治教育对和谐社区建设的作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何艳;新时期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秦璐;网络舆情引导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谢丽丽;当代大学生和谐心态培育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徐亚娟;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德育渗透的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修东;赵华灵;;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转向的理论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年05期
2 梁德友;;主体间的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年02期
3 宋军;;浅析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4 卢彪;;主体间性: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纠偏[J];教育导刊;2011年01期
5 刘志山;李燕燕;;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新探[J];思想教育研究;2011年02期
6 王忠桥;张宏;;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超越[J];思想教育研究;2008年06期
7 陈媛媛;;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8 阳德平;;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转向[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7期
9 熊宝金;;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实践路径探究[J];大庆社会科学;2010年05期
10 李守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交往模式的建构[J];前沿;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赖英腾;;谈人的全面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A];福建师大福清分校第十二届科学论文研讨会专辑论文集[C];2004年
2 赵子林;;浅论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A];“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孙慧玲;唐桂娟;;回归生活世界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精神的契合[A];创新思想·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黑龙江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08年
4 刘芳;;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马克思主义人学透视的时代价值[A];人学论丛:第九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2007)[C];2007年
5 陈永福;;加强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6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一)[C];2006年
6 郭焱;;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A];学习“十六大精神”哲学思考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余俊;;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管理的内容和原则[A];辉煌的历程——纪念建国50周年学术研究文集[C];1999年
8 李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人学反思[A];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2008年
9 张美琴;;领导干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A];全国领导科学第八次学术讨论会论文精选[C];2001年
10 邱子辉;;构建三级配套体系,提高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A];2009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文勇;毕节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省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专家组肯定[N];毕节日报;2008年
2 韩宏文长治钢铁集团有限公司H型钢厂;做好青工思想政治教育[N];长治日报;2009年
3 盛利祥;用活“四种方法” 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N];承德日报;2009年
4 河南省商丘市睢县河堤初级中学 马树章;初中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探析[N];大众科技报;2009年
5 东北师范大学 李忠军;大学生就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应有机结合[N];光明日报;2009年
6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李维维;立足职业素质养成创新思想政治教育[N];宁波日报;2009年
7 山西省机械施工公司 彭世峰;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N];山西党校报;2010年
8 周维 姜军;武警黔东南支队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N];贵州日报;2009年
9 香河县城区管理综合执法局 王亚娟 崔雪颖;强化思想政治教育 为实现跨越凝聚力量[N];廊坊日报;2009年
10 本报评论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遵循[N];解放军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仁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探要[D];上海大学;2010年
2 师震;论自我意识自觉的机制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D];上海大学;2011年
3 刘立慧;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4 郧在廷;西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金情;人的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6 王晓东;多维视野中的主体间性理论形态考辨[D];黑龙江大学;2002年
7 周从标;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8 何林;日常生活世界的意义结构[D];黑龙江大学;2005年
9 沈大光;非理性因素与思想政治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胡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雷奕超;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何小竹;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3 单任;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转向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4 赵兴云;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转向的定位分析及路径选择[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徐爽;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关系的重构研究[D];长春师范学院;2012年
6 赵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体间性的交往[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年
7 董琳;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论理论趋势初探[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郭彦梅;理解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杨雪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10 王丹;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原则[D];湘潭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8588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1858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