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师素养论文 >

“兼容并包”:在理念与现实之间——以蔡元培为中心的考察

发布时间:2018-06-11 13:26

  本文选题:蔡元培 + 兼容并包 ; 参考:《浙江学刊》2009年05期


【摘要】:蔡元培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中国现代倡导和实践"兼容并包"理念的一个最佳典范,蔡元培时期的北大则被人视为实行"兼容并包"办学方针的一个不可企及的范本。本文以蔡元培为中心,从史料出发,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其兼容并包思想的形成过程作了梳理,对他在担任教育总长与北大校长期间所实施的教育方针及采取的变革措施作了深入全面的分析。文章认为:蔡元培倡导"兼容并包"的价值理念,并以西方近代启蒙思想家所橥的"思想自由之通则"作为包容思想的理论基础,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从其一生行事来看,他既有兼容并包的一面,也有很不宽容的另一面——这在他作为利益之争的当事者一方时表现得尤其明显。在多元冲突的现代社会背景下,除了思想上的包容和人格上的容人之量以外,还必须建立一种可以容纳、协调和整合彼此之间有着各种矛盾的各个不同利益主体的社会机制,一种更具包容性的制度构架。
[Abstract]:Cai Yuanpei has long been regarded as one of the best models to advocate and practice the concept of "inclusion" in modern China, while Peking University in the Cai Yuanpei period was regarded as an unattainable model for carrying out the "all-inclusive" school policy. Taking Cai Yuanpei as the center and proceeding from historical data and on the basis of empirical research, this paper combs the forming process of its inclusive thought. This paper makes a thorough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the educational policy and the reform measures taken by him during his tenure as chief of education and principal of Peking University. The paper holds that Cai Yuanpei advocates the value concept of "inclusion" and takes "the general principle of freedom of thought"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inclusive thought,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both in theory and in practice. But in his lifetime, he had both an inclusive and an intolerant side, especially when he was a party to a conflict of interests. In the context of a modern society with multiple conflicts, in addition to ideological tolerance and personality tolerance,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social mechanism that can accommodate, coordinate and integrate different stakeholders with various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m. A more inclusive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作者单位】: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基金】:笔者承担的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浙江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课题“多元背景下的包容之道:以蔡元培为中心的考察”(课题编号:07JLYB01)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G52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庄森;;一份特别的履历书——陈独秀出任北大文科学长的前前后后[J];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卢毅;;钱玄同与近代语言文字改革[J];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05期

2 王奇生;;新文化是如何“运动”起来的——以《新青年》为视点[J];近代史研究;2007年01期

3 王东杰;“国家”的地方意义:20世纪20年代成都两所大学对“国立”名分与实利的竞争[J];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05期

4 卢毅;;章门弟子与中国近代史学转型[J];史学月刊;2006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程郁;张和声;;明末以来西方传教士对中国蓄妾恶俗的态度及其影响[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7年

2 左玉河;;中国旧学纳入近代新知识体系之尝试[A];思想家与近代中国思想——第一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王奇生;;新文化是如何“运动”起来的——以《新青年》为视点[A];“1910年代的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文生;学术·体制·人[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2 陈怀琦;语丝社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3 赖_g煌;晚清至五四诗歌的言说方式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4 马琳;周湘与上海早期美术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5 杨萌芽;清末民初宋诗派文人群体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6 陈爱钗;近现代闽籍翻译家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7 张利荣;清末民初甘肃的警政建设[D];暨南大学;2007年

8 杨剑锋;现代性视野中的陈三立[D];上海大学;2007年

9 杨小辉;从士绅到知识分子[D];上海大学;2007年

10 胡素萍;李佳白与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D];中山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友良;理性化的思考与启蒙——严复思想体系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2 洪桐怀;中西交融与秩序重建[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3 王翔宇;雷圭元图案学理论与中国图案学体系的建立[D];清华大学;2004年

4 熊全慧;新民与新国[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5 张海新;论柏林大学的学术自由与国家主义[D];吉林大学;2005年

6 秦熠;承先与启后[D];安徽大学;2005年

7 黄胜昔;现代性的渴望[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8 汪楚雄;“新教育运动”述论(1912-1927)[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任艳妮;严复宪政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黄伟;有所变而后大[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瑜;中国现代教育呼唤蔡元培[J];基础教育;2003年S1期

2 刘笑天;;蔡元培:中国现代首席教育家[J];基础教育;2006年01期

3 田正平;;蔡元培与民初教育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07期

4 马玲玲;;民国时期“大学院”和“大学区”制对教育去官僚化的尝试[J];煤炭高等教育;2011年04期

5 王家灿;;影响中国教育的几件事[J];新经济;2000年09期

6 冯永亮;;凝固的历史:曾经辉煌的孔德学校[J];基础教育;2007年04期

7 杨修健;;“以美育代宗教”与文化的发展——蔡元培美育思想寻根[J];常州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1999年01期

8 黄宝权;;从女性主义的视角看蔡元培的女子教育观[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9 周军伟;;百年来美育视野中的六艺研究述评[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10 王庆;;“求学”说[J];中国教师;2011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豆建民;;蔡元培的劳动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程斯辉;;蔡元培与近代教育领域的反腐倡廉[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白娴棠;;蔡元培“教授治校”何以可能之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陈天涯;;论蔡元培的民众教育思想[A];中国现代社会民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李春萍;;蔡元培的融通文理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康健;;蔡元培关于普通教育的基本观点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曲铁华;梁清;;略论蔡元培的科学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刘黎明;;论蔡元培研究导向的学习观[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黄元国;覃兵;;论蔡元培的人文教育理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王红心;;让孩子在赏识中劳动[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奇;学学蔡元培的校长之道[N];中国教育报;2010年

2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雷颐;教育总长蔡元培[N];经济观察报;2009年

3 中央音乐学院萧友梅促进会副会长 黄旭东;艺术教育界对蔡元培美育思想的误读及出路[N];中国艺术报;2010年

4 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 朱永新;蔡元培的国民教育读本常读常新[N];北京日报;2009年

5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李兰;蔡元培美术教育思想与当代美育[N];美术报;2004年

6 常生龙;校长应做的五件事[N];中国教育报;2010年

7 陈洁;杨宪益:教育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N];中华读书报;2007年

8 余翔林;五育并举 以道德为根本[N];光明日报;2002年

9 本报记者 ;教育百年:一群理想主义者的背影[N];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

10 成友;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N];人民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汪楚雄;中国新教育运动研究(1912-1930)[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2 刘建;中国近代教育行政体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 吴小鸥;清末民初教科书的启蒙诉求[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4 岳龙;现代性境域中的传统[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郑素华;审美教育行为特征的人类学探析[D];复旦大学;2008年

6 张礼永;教育建设的第三条道路[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阎乃胜;杜亚泉与中国近代科学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健;蔡元培美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安徽大学;2003年

2 褚冰;政权重组与教育改革[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相振芳;简论蔡元培的美育思想[D];厦门大学;2007年

4 何俊华;蔡元培健全人格教育心理思想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5 程镇海;论蔡元培美育观的现代性[D];浙江师范大学;2002年

6 罗红;简论蔡元培的美育思想[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黄胜昔;现代性的渴望[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8 汤广全;蔡元培“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的哲学基础[D];云南师范大学;2000年

9 毛春梅;蔡元培心理健康教育思想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10 徐美君;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思想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0054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20054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e8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