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引领学生网络生活的积极对策探寻——基于“学校德育跟进社会网络化趋势的行动研究”
本文选题:学校德育 + 网络生活 ; 参考:《教育科学研究》2009年03期
【摘要】:在网络环境下,思考和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对于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探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的、适应时代要求的德育新理念、新思路尤为重要。基于课题研究结果,为学校德育科学引领学生网络生活提供基本线索,呼吁学校德育主动跟进社会网络化趋势,加强对学生网络生活的指导性和影响力,实现网络伦理价值观对学生美好网络生活的引导。
[Abstract]:In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to think about and solve the problem of "what kind of person to cultivate and how to cultivate people", to insist on educating people as the basis, moral education as the first, to promote quality education in an all-round way, and to explor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s the dominant. The new idea of moral education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times.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it provides the basic clue for the school moral education science to lead the student network life, appeals to the school moral education to follow the social network trend actively, strengthens the guidance and the influence to the student network life. Realize the guidance of network ethics values to students' beautiful network life.
【作者单位】: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基础教育研究中心;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学校德育跟进社会网络化趋势的行动研究”(DEA010208)成果
【分类号】:G4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董蕾;庞雅莉;孙元一;;网络环境下的德育信息化建设[J];情报科学;2008年05期
2 钮长兴;余坪;田伟;;网络对青少年成长影响的分析[J];青春岁月;2011年10期
3 曾骊;;“网瘾学生”转型“网创人才”的教育导引[J];当代青年研究;2011年02期
4 刘晓倩;;网络文化对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10年06期
5 刘晓倩;;网络文化对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J];当代教育科学;2010年21期
6 张桂荣;;基于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J];天津电大学报;2007年04期
7 李徐梅;;刍议计算机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J];铜仁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姚喜双;郭龙生;;媒体及媒体语言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研究[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赵伟;科技文化影响下的我国学校德育变革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海;学校道德自律教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杨建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4 朱家安;德育生态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董世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D];吉林大学;2008年
6 刘彦尊;信息社会视阈中的学校信息伦理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万峰;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伦理道德影响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8 赵敏;新媒体视阈中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9 邵文英;论思想政治教育情境资源的有机整合与运用[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由丽;网络时代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路佳;网络环境下研究生德育的探析[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3 刘晓倩;网络文化境遇下青少年道德认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赵国栋;大学生网络道德责任的缺失与建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范小凤;论新时期高校“三全育人”德育模式及其运作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陈少玲;初中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陈山林;民办全寄宿制初中德育量化积分管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裴芳芳;青少年网络德育研究综述[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侯节;阳泉市高中生网络道德现状调查与教育对策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10 李惠;角色扮演类网络游戏与初中生交友观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黎万江;英国学校德育述评——当代西方学校德育比较研究之三[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1994年Z1期
2 檀传宝;;论社会环境的德育价值[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4年04期
3 陈巴特尔;德育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J];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05期
4 雷湘竹,闵晓阳;当代美国学校德育的主要特征及启示[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2年S1期
5 张珍如;学校德育五字诀[J];湖南教育;2002年03期
6 王能东;信息时代的学校德育目标[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2年17期
7 汪园莉;浅析学校德育的合理实施[J];江西教育科研;2002年09期
8 张克中;;学校德育中的反道德行为[J];师道;2002年06期
9 刘晓丽;让学校德育走进研究性学习——论德育领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10 钟建丽;充分发挥教师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J];青海教育;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农垦建三江分局第一高级中学课题组;;学校德育与社区道德建设互动和谐发展的研究[A];来自教育一线的报告——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十一五”优秀教育科研成果[C];2011年
2 陈俊生;;从“双重人格”现象谈学校德育的误区[A];山东省师范教育学会2002年度师范教育研究优秀成果论文集[C];2002年
3 王志忠;;例谈学校信息伦理道德教育[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年
4 周莹莹;;学生品德心理结构及其对学校德育的启示[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武玉红;;网络社会视野下的青少年犯罪[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6 白先同;郭志峰;;主体性德育模式试构[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7 纪托;;中美家庭道德比较研究[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提高政府执行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9·理论专刊)[C];2009年
8 赵建军;鲁梁;毕研;;以成人成才为根本,做好高职院校德育工作[A];2011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吴建东;;略论德育是新世纪人才的道德基石[A];亚洲人才战略与海南人才高地——海南省人才战略论坛文库[C];2001年
10 李晖;赵慧敏;;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大学生公民教育与人的发展[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中)[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山东省委高校工委 田建国;新世纪学校德育的新课题[N];中国教育报;2001年
2 逯阳;加强学校德育 提高德育实效[N];中国信息报;2004年
3 张余波;应重视劳动教育[N];潮州日报;2008年
4 市三完小 葛德发;让学校德育进入学生的寒暑假[N];郴州日报;2010年
5 金柯;30个项目聚焦学校德育[N];解放日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张荼縻;在“冲击”中谋求“突围”[N];遵义日报;2008年
7 江苏翔宇教育集团宝应实验初级中学 沈寿鸿;“督查岗”,,该不该撤?[N];江苏教育报;2010年
8 熊波 于金秋;大刀阔斧革旧弊勇立潮头争一流[N];中国教育报;2010年
9 何会泽;冀州文教局加强学校德育出实招[N];衡水日报;2010年
10 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张良才;学校德育应在提高时效性上下功夫[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国永;德性涌现与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朱晓宏;学校对学生道德成长影响之检讨[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楠;当代中西方学校德育比较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2 林亚芳;英国的学校德育[D];浙江大学;2002年
3 刘明宇;新加坡学校德育社会环境建设及其启示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4 陈江土;浅议21世纪我国学校德育的改革与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5 戴静;中美学校德育的比较及对中国学校德育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6 刘敏;当前青少年流行文化对学校德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朱彩萍;网络环境对学校德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8 郭翡;论朱熹德育思想对我国当代学校德育建设的价值[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9 王志海;班级共同体建设:学校德育优化的有效途径[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袁颖;中小学学校仪式的“形式化”倾向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0245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2024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