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成为研究者阻抗因素的社会学分析
[Abstract]: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curriculum, many experts and scholar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proposition of "teacher becoming a researcher", but there are many impedance factors for the teacher to become a research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role of "teacher" and "researcher" makes the teacher become a researcher, and the stipulation of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is the rational bondage of the teacher becoming a researcher. The controlling nature of the subject management system is the action fetters for teachers to become researchers, and the bias of social evaluation mechanism is the motive obstacle for teachers to become researchers. Eliminating these impedance factors effectively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teachers to become researchers.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淮阴师范学院;
【基金】:国家“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变革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211工程”跨学科重大招标项目《江苏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高中课程改革与高师人才培养互动研究”(05SJD88002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G45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吴永军;;我国大陆地区教师专业化过程研究述评[J];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08期
2 王艳霞;王艳娟;王绍瑞;;“教师成为研究者”辨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8年10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学民,申继亮;国外教师教学专长及发展理论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03期
2 张传燧;教师的类型及其素质培养探析[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年06期
3 陈琴,庞丽娟,许晓晖;论教师专业化[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年06期
4 胡谊;专家教师的教学专长的知识观、技能观与成长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年02期
5 陈琴,庞丽娟,许晓晖;论教师专业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01期
6 高慎英;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专业化”问题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年03期
7 朱小蔓,笪佐领;走综合发展之路 培养自主成长型教师[J];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01期
8 王铁军;方健华;;名师成功:教师专业发展的多维解读[J];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12期
9 郑友训;“高原期”:教师专业成长必须逾越的平台[J];当代教育科学;2005年11期
10 阳利平;;对“教师即研究者”命题的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2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学工;应加深对社会分工的认识[J];广东社会科学;1988年03期
2 李延文;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冲突[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0年04期
3 周昱今 ,刘建民;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与奚兆永同志商榷[J];江汉论坛;1983年09期
4 吴希艳;网络时代的文化冲突[J];湖北社会科学;2003年08期
5 颜廷宇;科层制与理性法律之间的联系[J];今日科技;2003年07期
6 吴缚龙;论中国城市社会组织的合理化[J];现代城市研究;1994年03期
7 林丽春;科层制与中国行政改革[J];龙岩师专学报;2003年02期
8 邓锁;科层制与现代性的命运[J];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9 韦丙海,孙彦杰;论儒家文化与素质教育[J];德州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10 陈选华;关于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冲突的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曲薇蔚;;“两类人”看强交际环境文化与弱交际环境文化之间的冲突[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2 黄开宇;;婚姻冲突与顺应不良关系研究的新进展[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周加来;黄益新;;企业内分工与市场分工的共生性[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孙彩云;;从叫魂看中西冲突[A];中国企业运筹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7年
5 窦玉珍;冯琳;;土地所有权与地上定着物所有权的矛盾冲突[A];探索·创新·发展·收获——2001年环境资源法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1年
6 董军;胡上序;;多主体系统的基于对策论的协商研究[A];1997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7 王广亮;张屹山;;权力、控制权与企业契约[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杨湘齐;;《红字》:冲突的悲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9 王永年;;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辩析[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李安;乐国安;;小学生在攻击性冲突中的解决策略[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青连斌;关于科层制的论争[N];学习时报;2007年
2 记者李强;冲突和发展是世界两大特点[N];人民日报;2002年
3 记者 苏婷;教师成为研究者[N];中国教育报;2001年
4 火源;为什么个性官员现在少不得[N];泰州日报;2009年
5 刘先进;博士修车的启示[N];无锡日报;2007年
6 石家庄华牧业有限责任公司 赵来兵;中国农村养鸡业的出路[N];河北科技报;2007年
7 苏杨;旅游与环保,双赢还是冲突?[N];学习时报;2002年
8 记者 王能标;乌卢同意结束冲突[N];人民日报;2000年
9 中信国际研究所 卢传敏 舒志军;科层制的没落与BPR的兴起[N];国际商报;2001年
10 邢贲思 求是杂志社原总编辑;文明果真会冲突吗?[N];北京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德全;科层制及其官僚化过程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2 翁定军;冲突的策略[D];上海大学;2005年
3 杨彩霞;刑法空间效力论[D];武汉大学;2005年
4 王伟;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珠江河口治理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5 李未醉;加拿大华人社会内部的合作与冲突(1923-1999)[D];暨南大学;2006年
6 宋国友;国家冲突阴影下的贸易增长:一种社会—国家的分析[D];复旦大学;2006年
7 庄西真;学校行为的社会逻辑[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郭德红;20世纪美国大学课程思想演变[D];河北大学;2005年
9 李昌新;海权与国家安全[D];暨南大学;2006年
10 程玲娟;空间、资源争夺与晚清山东教案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自勤;科层制与行政现代化的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2 范宣文;中学班级场域中的师生冲突探析[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3 刘立国;政府内部行政沟通的误区及其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4 秦颖;域名和商标的冲突及其解决[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5 王晓霞;迷失美国[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马慧琼;基于雇员认知的劳动关系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7 陈晓珊;借鉴科层制的权力运作理论完善我国政府采购的防腐机制[D];福州大学;2003年
8 殷芬;大学—中小学合作研究与教师成为研究者[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刘颖超;抵押权实现若干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10 罗金云;普通高中教师与学校行政人员冲突的分析及应对策略[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1377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2137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