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理解何以可能——概念来源及相关意旨反思
[Abstract]:As an original and native vocabulary, the formation and appearance of the concept of teaching understanding is derived from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At present, an obvious academic community has been formed around teaching understanding.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of "understanding" in the field of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and the semantic implication of the concept of teaching understanding, we can find that there are many deficiencies in the concept, such as the creation, use, transplantation of the concept, etc. It is worth thinking deeply when we construct the concept of pedagogy.
【作者单位】: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基地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分类号】:G42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熊川武;;教育理解论[J];教育研究;2005年08期
2 杨四耕;教学理解与人文化成——教学诠释学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04期
3 郝林晓;;解释学的历史形态与英语教学模式[J];外语教学;2006年05期
4 彭启福;理解的应用性与伽达默尔的“实践哲学走向”[J];哲学动态;2005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周险峰;教育文本理解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邓友超;论教育的理解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永国;;走向衰落的现代大学讲堂[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年02期
2 陈进;赵全;谢岚;;高校体育教学中渐已淡忘的的师生关系[J];贵州体育科技;2007年04期
3 吴玉军;;确定性追求与自我的失落——考察前现代人生存境遇的一个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4 李春娟;;语言论转向的文化学内涵阐析——以杰姆逊的文化分期为内在线索[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 单传友;;时间间距:意义的创生之渠——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6 曹正善;;“教育世界”初探[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7 邓义祥;郑丙辉;雷坤;诸大宇;;水质模型参数识别与验证的探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05期
8 林存光;;孔学新诠——对《论语》作为一个哲学解释学文本的解读[J];管子学刊;2006年01期
9 封德平;;“真理观”的现象学解读[J];长白学刊;2007年02期
10 陈蔚;刘国辉;;试论当今人类伊甸园的遗失[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龙;现代语文课程话语考论[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2 晁乐红;中庸与中道[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3 卢旭;教育的现代性解读[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4 黄林非;理性话语与中国现代文学的理性精神[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5 王姣姣;实践与反思:课堂教学行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6 赵荷花;学习的教学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7 姜敏;对贝卡里亚刑法思想的传承和超越[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8 王卫华;教学机智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9 张奎志;西方思想史中诗与哲学的论争与融合[D];黑龙江大学;2007年
10 王宏宇;文化哲学:实践哲学的当代形态[D];黑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蕾;屯堡家庭教育中家训的价值分析[D];西南大学;2009年
2 何象;生态型师生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3 高金锋;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教学方式变革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4 蒋文刚;语用学指导下的高中语文选修课《语言的运用》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赵杰;论伽达默尔解释学美学中的“同时性”问题[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付静;师生关系在根本上是教育关系[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7 刘勇;现代性教育的合理性转向[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8 杨文斌;“理解教学”教育观对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启示[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9 卢健;后现代视野下审美型师生关系之建构[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10 刘定巧;教师教育理论素养形成的叙事探究[D];河南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小红,邓友超;教师反思何以可能——以学校组织文化为视角[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年03期
2 R.E.帕尔默;海德格尔的本体论和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3 王晓明;后一种可能[J];读书;2003年05期
4 邹诗鹏;“倾听”:哲学生存论的意义阐释与反省[J];江海学刊;1997年03期
5 邓友超,李小红;“范型—言说”教学策略论[J];教育评论;2002年03期
6 晓河;巴赫金的"意义"理论初探──兼与伽达默尔等人的比较[J];河北学刊;1999年03期
7 周建新;解释学视角中的教材功能[J];教育评论;2004年02期
8 张广君;教学存在的发生学考察:一个新的视角[J];教育研究;2002年02期
9 李政涛;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07期
10 王本陆;面向21世纪的学生观[J];课程.教材.教法;1998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邓友超;论教育的理解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彦霞;20世纪女性文本的话语方式[D];郑州大学;200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四耕;教学理解的“循环”:一种新的教学过程观[J];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01期
2 袁小平;哲学解释学视域中教师管理的新走向[J];教学与管理;2005年09期
3 甫yN勒;;当代西方解释学理论探析(一)[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3期
4 陈明选;论网络环境中着重理解的教学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12期
5 杨四耕;教学理解与人文化成——教学诠释学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04期
6 欧力同;;论哈贝马斯的“批判的解释学”[J];探索与争鸣;1993年02期
7 金延,高常营;理解与语言:存在论生存论分析的意义与困难——哲学解释学语言观反思[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8 朱琴;从现代哲学解释学角度看音乐作品的本质问题[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9 A.依温 ,O.富尔曼诺娃 ,亦舟;哲学解释学和科学知识问题[J];国外社会科学;1985年06期
10 杨四耕;论教学理解的客观尺度[J];当代教育论坛;2004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谭倩倩;;哲学解释学观下的阐释学翻译理论——论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与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的关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江怡;;科学与神学对立的解释学解读——以进化论争论为例[A];“理性、信仰与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陈伟萍;王琳;封化民;杨鼎才;方勇;;一种基于语义概念的中文文本分类方法[A];第一届建立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HHME2005)论文集[C];2005年
4 朱玉江;;理解与对话——哲学解释学视野中的世界民族音乐教育[A];2005’北京第二届世界民族音乐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5年
5 李文义;;课前预习要“小题大做”[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年
6 王金星;蒋向前;马利民;徐振高;李柱;;新一代GPS标准体系的关键概念分析[A];第五届海峡两岸计量与质量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王爱华;;语言不完备性:明达语言与语言自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杨国新;;对平行进口问题的法律分析[A];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国际专业委员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2001年
9 王志乔;金明;;大变形纯扭转基本概念分析[A];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3年
10 侯中海;;“目的善及理想事物”[A];第三届中国价值哲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上海中远蓝天律师事务所 岳文辉 高颖睿;计算机犯罪的概念分析[N];民主与法制时报;2003年
2 贵州省天柱县工商局远口工商所 赵玉娥;商品过度包装的概念分析及治理思考[N];中国工商报;2006年
3 廖四平 张玉亮;诗与思的完美结合[N];光明日报;2005年
4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舒国滢;寻求法治的技术之路[N];法制日报;2003年
5 雷光程;驰名商标的概念分析[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6年
6 尚志强;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概念创新[N];周口日报;2006年
7 张卜天;哲学:沟通科学与常识[N];中华读书报;2007年
8 李恩柱;遭遇“双语”[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9 薛涌;精英与草根的区分让人担忧?[N];湘声报;2007年
10 江向东;“名家”界说献议[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齐红;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知识发现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2 关玫;司法公信力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3 朱庆育;意思表示解释理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4 杜亚军;搜索引擎智能行为的研究及实现[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5 赵乐静;可选择的技术:关于技术的解释学研究[D];山西大学;2004年
6 张守志;Rough集中若干问题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7 吴学斌;犯罪构成要件符合性判断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8 刘广登;宪法责任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洪敬涛;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2 牛雪松;基于概念分析的程序重构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3 杨四根;从“教学认识论”到“教学诠释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吴波;论伽达默尔解释学与黑格尔辩证法的关系[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5 李兵;哲学解释学对教育研究方法论的价值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王玉衡;解释学视域中的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7 戚伟燕;[D];浙江大学;2004年
8 李亚旭;批评伦理[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9 李云飞;“解释学境遇”的本体论意蕴[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10 李敏;试论加达默尔解释学语言观的美学内涵[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3063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2306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