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危机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关系
[Abstract]: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795 middle and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Guangzhou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logical crisis, social support and coping style. Results: (1) Social support, problem solving, fantasy, venting, avoidance and patience had significant predictive effects on the vulnerability of the crisis; Subjective support, problem solving and avoidance have significant predictive effects on self-compression elasticity. (2) the main effects of social support on self-compression elasticity and crisis vulnerability are significant. Conclusion: the social support and coping style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evention of psychological crisis.
【作者单位】: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
【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06SXZ001项目 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07B271项目的资助
【分类号】:B84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应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4年02期
2 李金钊;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和心理压力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心理科学;2004年04期
3 史占彪,张建新;心理咨询师在危机干预中的作用[J];心理科学进展;2003年04期
4 黄希庭,余华,郑涌,杨家忠,王卫红;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0年01期
5 马煊,陈龙,裴华,张凤阁,张本,马文有;应对方式、人格特征与应激水平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建文;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构、机制与功能[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骆鹏程;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人格、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维良;教师的应付方式与社会支持[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2 简华;;心理健康标准探析[J];毕节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3 吴红艳,李春华,白发秀;科技期刊编辑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个性特征分析[J];编辑学报;2003年04期
4 李屏,王笑民;乳腺癌郁证的研究[J];北京中医;1995年04期
5 张建卫,刘玉新,金盛华;大学生压力与应对方式特点的实证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6 严以德;;职校学生自尊、自我效能感与应付方式的研究[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10期
7 张大均,冯正直;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概念和结构初探[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年04期
8 张大均;江琦;;《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适应分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年02期
9 张奇;王锦;;大学生自尊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7年02期
10 张涛;李祚山;;中学生自我概念、应对方式特点及其关系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海信;梁宇颂;;大学生心理危机根源探索及预防策略[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研究——第八届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2 汪小容;;理工科大学生自杀态度的调查研究[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3 刘世宏;顾海根;任娟英;;影响预防医学工作者心身问题的工作压力及社会支持[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周敏;姜乾金;;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调查分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陈巍;;小学青年教师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李玲;吴爱勤;;经前期综合症妇女心理社会因素的相关研究[A];第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身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姜乾金;;心理应激多因素系统(综述)——20年来对心理应激理论及其应用的探索[A];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第1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季巧英;;丽水市公务员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调查分析[A];第二届浙江中西部科技论坛论文集第七卷(预防医学分卷)[C];2005年
9 张树森;张卓秋;黄雪花;陈小容;陈华;;108例精神分裂症复发因素与康复[A];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10 董作华;魏惠香;董薇;;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焦虑的相关研究[A];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宝;高中生考试焦虑影响考试成绩的模式和对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2 施炳龙;身心应激大鼠胃肠动力及免疫功能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1年
3 陈建文;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构、机制与功能[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4 李媛;大学生自立意识的初步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陈旭;中学生学业压力、应对策略及应对的心理机制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任弘;体质研究中人体适应能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7 王悦;以Engel模式为中心实施自愿戒毒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8 潘毅;心理应激人群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常见证型计量诊断的初步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9 刘志宏;初中生校园压力因果模型建构与压力疏导团体辅导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10 张琼;乳腺增生病肝郁气滞证心理应激及内分泌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杰;教师问题行为及其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2 孔祥荣;初级水平留学生汉语听力课堂焦虑及其应对方式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3 张慧敏;综合医院抑郁症治疗依从性的临床干预实验[D];大连医科大学;2006年
4 马利红;团体性预防刺激训练对66例住院抑郁症患者应对方式影响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5 杨静;大学生应对能力问卷的编制与实测[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李伦琼;中职生自卑心理与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叶红萍;团体人际心理治疗对住院抑郁症的疗效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8 尚蕾;心理行为训练对军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5年
9 李涛;大学生情绪智力及其对心理健康的作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10 倪凤琨;中学生学校疏离感及其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登峰,崔红;文化、语言、人格结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江荣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及对策[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 李金钊,徐媛;父母养育方式与中学生的特质应对方式及特质焦虑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年01期
4 李力红,张晓磊;大学生心理防御机制特点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年05期
5 井世洁;初中学生的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04期
6 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应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4年02期
7 叶敬忠;王伊欢;张克云;陆继霞;;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的影响[J];农村经济;2006年07期
8 周福林;段成荣;;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6年03期
9 李翠英;熊英;;湖南农村留守儿童行为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10 李海垒;张文新;;心理韧性研究综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丽芬;福清市中学留守孩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纪春玲;;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应重视考试前的心理干预[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2 万俊;;中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及干预策略[J];文教资料;2007年11期
3 脉望;;悦·读[J];黄金时代(学生族);2011年05期
4 唐晓明;吴锡改;薛澄;;现代学校应重视心理健康普及教育[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7年01期
5 游涛;;试论中学生心理免疫力的培养[J];新课程(教师);2009年04期
6 廖敏;;地震灾区中学心理教育的实践模式探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陈月松;;中学生过激行为的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J];文教资料;2006年17期
8 孟爱升;张少宁;;构建中学生心理疏导机制的路径安排[J];农家之友(理论版);2008年03期
9 曹怀广;;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补偿训练模式探析[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10 丁玉友;;构建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3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程军;;宣泄与健康——浅谈班主任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引导作用[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四)[C];2009年
2 程军;;宣泄与健康——浅谈班主任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引导作用[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江苏卷)[C];2010年
3 孟四清;;中学生问题行为量表的理论构建与编制[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中)[C];2011年
4 汪之顼;杨振宇;荫士安;;不同性别中学生青春期前后学习成绩变化的分析研究[A];中国营养学会第五届妇幼营养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5 黄盈;马丽莉;梁宝勇;;对中学生生活应激和困扰症状的调查[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6 龚翠萍;张捷;;包头市宏志班学生与普通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对照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7 徐方忠;冯年琴;;听力残疾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8 李国瑞;;上海市中学生心理健康自评量表的研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赵亚男;郑日昌;潘子彦;;中学生情商问卷的编制及结果分析[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安丽;胡卫平;;中学生科学学习策略的发展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俞水;心理危机下的抑郁青春[N];中国教育报;2009年
2 周一海 广西医科大学主任医师;让大学生远离精神障碍[N];大众科技报;2011年
3 陈英云 本报记者 赵琳;我市中学生“心病”越来越“重”[N];哈尔滨日报;2011年
4 商州二职中 王小亚;当代中学生心理及行为浅析[N];商洛日报;2006年
5 孟民 祝嘉;完不成社会实践 中学生不能毕业[N];宝鸡日报;2009年
6 广东省广州市真光中学 郑思东;透视中学生性心理[N];中国教育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王庆环;拿什么爱你,我的孩子[N];光明日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刘海蕴;浪费的不仅仅是金钱[N];河南日报;2005年
9 记者 吴杰;桐梓 为中学生筑起心理防护墙[N];遵义日报;2010年
10 见习记者 吕君 通讯员 王琴芬;开学了,拿什么心情面对[N];嘉兴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陆洋;中学生担忧的一般倾向性和内容特殊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张月娟;中学生学习能力倾向测验的初步编制[D];中南大学;2002年
3 翟群;中学生自我价值感系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冯正直;中学生抑郁症状的社会信息加工方式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胡明;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简易筛查量表的编制及其筛查参考值、影响因素的分析[D];中南大学;2007年
6 甄志平;体育与健康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实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7 陈旭;中学生学业压力、应对策略及应对的心理机制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晏碧华;青少年印象管理的外显与内隐加工模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刘启刚;青少年情绪调节:结构、影响因素及对学校适应的意义[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彬;中学生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教育引导[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李雪梅;中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及其与人际压力、人际压力应对策略关系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3 陈洪岩;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杨小洋;中学生提问能力发展及与其阅读理解能力关系的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徐晓飞;中学生学业社会比较对学业压力应对策略的影响[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袁茜;中学生偏爱流行音乐的心理分析及策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李晓天;中学生青春期性教育的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张利;中学生学习适应性及其衔接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9 周冶;内观法对中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干预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10 王淑敏;中学生人际压力及其应对策略特点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3108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2310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