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师素养论文 >

教师心像的教育意义及完善策略

发布时间:2018-11-24 07:53
【摘要】:教师心像是教师内心所具有的对教育教学现实和未来世界的内在影像,是教师意义的源泉、动机的基础和行动的依据。教师心像除具有一般人的特征之外,还具有教育性,会对教育教学行为产生重要影响。然而,教师心像也需要通过观念和心像互换策略、隐喻策略、观想策略和榜样策略来进行澄清、转换和完善。
[Abstract]:The teacher's heart is the inner image of the teaching reality and the future world, which is the source of the teacher's meaning, the basis of motivation and the basis of action. In addition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rdinary people, teachers' mental images also have educational characteristics, which will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 on educational teaching behavior. However, teachers' mental images also need to be clarified, transformed and perfected through the strategies of exchanging ideas and images, metaphorical strategies, visualizing strategies and role models.
【作者单位】: 遵义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
【分类号】:G451.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萌;;试论词汇学与心理学应用于大学英语词汇记忆的五种方法[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2 余嘉元;走进新产品开发的应用认知心理学[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02期

3 莫永华;寇冬泉;;基于认知心理学的人类分层传播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11期

4 张俊;刘凤茹;李静;;认知纬度解释图式在听力理解过程中的作用[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02期

5 刘万伦;;帕金森症患者的分类学习[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7年01期

6 韩凤;自适应产生式学习探索[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11期

7 苏婷婷;;从认知角度看旅游文化的翻译[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8 冯涛;张进辅;;认知心理生理学与无创性脑功能成像技术[J];心理科学;2006年01期

9 赵军燕;俞国良;;儿童运动认知的朴素理论[J];心理科学进展;2007年01期

10 李小平;张庆林;;抽象材料选择任务的表象表征视角[J];心理学探新;2006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吕明臣;话语意义的建构:言语交际过程中主体的认知加工[D];吉林大学;2005年

3 李力红;大学生言语、表象认知风格个体在记忆系统中信息表征偏好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4 胡霞;认知语境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5 王岚;适应性学习系统中学习模型迁移方法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6 赵巍;译学辞典的原型及评价系统[D];山东大学;2006年

7 刘占峰;解释与心灵的本质[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唐建;建筑的建筑[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9 李芳;情绪一致性记忆的发展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10 侯立睿;古汉语黑系词疏解[D];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国莹;认知心理学与网络课程中的视觉设计[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赵凯;情感体验对社会认知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5年

3 杨刚;艺术语言的言语生成机制分析[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贾晓文;信息不充分条件下的摩托车消费行为分析[D];山东大学;2005年

5 杨璇;词汇关系的典型效应及其认知理据[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6 徐梦全;数学概念直观表征的建立与数学概念的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赵泽林;心灵的计算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心智学说的当代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刘哲;吉林大学非音乐专业大学生音乐审美素质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王娟娟;中学生日常推理的实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狄胜德;视觉客体工作记忆中图形特征存储与捆绑的时程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娟;徐婷;;马克思人学说对现代教育的意义[J];现代交际;2011年07期

2 金红菊;;《论语》和谐意识及其现代教育意义探析[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1年02期

3 刘海波;;烈士陵园建设与教育文化的结合[J];技术与市场;2011年08期

4 杨文浩;李娟;;论《学记》中的教育思想[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1年08期

5 习红英;;教师教学靠什么——个性化的实践教学观[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年07期

6 马颖英;;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新辨[J];辽宁教育;2011年06期

7 周静;;家庭德育中的“榜样”效用及存在问题[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8 赵德明;也谈“以学生为本”[J];基础教育;2004年08期

9 李亚东;;智慧型教师专业成长的现象学旨趣[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年08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傅资云;;乌申斯基论习惯的道德意义和教育意义[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宁虹;;从跑道到跑的过程——课程改革新理念与教师专业化[A];第三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肖雁阳;;创建和谐校园,构建素质教育氛围[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4 邓素文;;杜威的兴趣理论及其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永春;;内蒙古高校心理教育课程化模式的构建及实效性分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陈越;;心育主题班会的设计[A];全国德育教学研究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王焕章;王丽;;家礼不能不叙——引导子女尊老爱幼[A];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文集(第一卷)[C];1991年

8 邹晖;;关于“亲其师,信其道”的浅谈[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三)[C];2009年

9 黄丰兰;;疏导学生逆反心理[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10 ;比较孔子的中庸与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及其在当代教育上的现实意义[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占爱;浅议夏令营活动的教育意义[N];甘肃日报;2007年

2 木易;开展学生健康教育意义重大[N];潮州日报;2009年

3 丁永为 胡根林;杜威的课程哲学说了什么[N];中国教育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王娇萍;师德,你的诠释如此厚重[N];工人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陈广琳邋通讯员 谢晨;“给玻璃加点钢”[N];深圳商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苏婷;教师发展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路径[N];中国教育报;2004年

7 洪良;浅谈教师应具备的人格魅力[N];各界导报;2007年

8 曲韶丽 张永强;外来的孩子仍漂泊在城市的边缘[N];人民法院报;2003年

9 翟晋玉;让最优秀的人当老师[N];中国教师报;2007年

10 井长水 本报记者  张惠君;让学生当门卫违背法律精神[N];法制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董吉贺;论“负面”教育的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朱光明;表扬与批评的意义[D];北京大学;2008年

3 邓友超;论教育的理解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吴晓蓉;仪式中的教育[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邓桦;云南文山蓝靛瑶“度戒”仪式教育过程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秋红;论学习经验的教育意义[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赵联;体验与教育[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3 罗珍;让教育扎根生活[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4 王建军;基于生存论的教育意义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于洪燕;中西传统“道德”概念的历史演变及其现代教育意义[D];西南大学;2006年

6 张栩;一种整体的视角:华德福整体课程思想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7 李红博;师爱的情感现象学解读[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8 荣翠红;孔子成人思想的现实教育意义[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陈翠君;教育“发生”的故事[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李瑞国;任鸿隽科学思想及其教育意义[D];苏州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3528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23528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c7b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