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学习的本质属性与实践目标取向
[Abstract]:Moral learning is a process in which people realize,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objective aspect of morality, internalize social morality, construct their own moral quality, and consciously carry out moral practice. It is a social norm as a carrier of learning, with emotional experience and autonomy. In the practice of moral learning,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the moral education mode of "guiding autonomous moral learning", construct the moral learning content system of integration of knowledge, emotion and behavior, and create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atmosphere of moral learning.
【作者单位】: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思想道德建设视野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机制创新研究”(项目编号:05BZX064)的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G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万俊人;重叙美德的故事[J];读书;2001年06期
2 郝文武;教育:主体间的指导学习——学习化社会的教育本质新概念[J];教育研究;2002年03期
3 班华;“学会关心”——一种重在道德学习的德育模式[J];教育研究;2003年12期
4 蓝维;道德学习:德育研究与实践领域的时代命题[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S1期
5 王健敏;道德学习的心理特点与基本方式[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6 刘开群;创建学习型社会 我们的唯一选择[J];石油教育;2003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吴俊;道德学习:从知识到生活的革命[D];苏州大学;2002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振国;蒲松龄痴狂意象论[J];蒲松龄研究;2003年01期
2 陈彬;;论WTO的“自给自足性”——从“自给自足体系”概念出发[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2期
3 江海;从四无说看王阳明的四句教[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4 刘宏;;宋明理学家对《大学》主旨定位之差异[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5 胡万年;王阳明良知自律的研究——兼与康德意志自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6 李革新;;从自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论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自由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7 翟奎凤;;致良知与致中和——王阳明中和论思想发微[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8 胡万年;;奥古斯丁自由意志概念的形而上维度——兼与康德自由意志的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9 王红;;消费文化时代的媒体伦理精神[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10 方国武;;从“物”的形式到“人”的形式——康德形式美论的理论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宫睿;;作为理性的批判的“启蒙”——对康德“启蒙”思想的一个阐释[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上)[C];2011年
2 周翻翻;;浅析平坝第一进士陈法与王阳明的思想文化渊源[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卫荣凡;;论学术行为调控[A];优化学术环境 促进学术繁荣——全国社科联工作会议主题发言文集[C];2010年
4 刘月岭;;康德意志自由的三重境界[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赵祥禄;;“仁”与“绝对命令”——孔子与康德的道德人生观比较研究[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马建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下的刑罚执行——论强化服刑人员的思想教育[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7 卫荣凡;;道德自律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价值[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8 马永庆;;公共文明建设中的荣辱观教育[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9 陈永慧;;文明秩序助推和谐社会构建进程——浅议“排队推动日”活动在社会秩序建设中的作用[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10 李金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新趋向[A];“传承人文奥运精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2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顾远飞;市场化环境下的大学运行逻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7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9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张献忠;从精英文化到大众传播[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琰;组织与个体互为塑造关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许庆玲;试论孝观念向封建孝道的转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笛;论道德义务不能成为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张睿婷;荀子道德教育思想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刘昌顶;以人为本的哲学视角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林忠彬;浅析明代皇族宗室犯罪问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修彦;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德育教育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伟;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学习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万波;科学发展的道德思考[D];湘潭大学;2010年
10 黄漫远;明中后期儒学平民化进程中书院教师角色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义高;评当前西方的德育导向与德育理论[J];比较教育研究;1994年05期
2 李建华;论道德情感培育的目标指向[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3 孙迎光;占有化德育与生活化德育[J];道德与文明;2002年02期
4 鲁洁;教育的返本归真——德育之根基所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04期
5 李彬;道德情感的伦理地位初探[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05期
6 朱水萍;透视“知行脱节” 探索德育新思路[J];基础教育研究;2001年10期
7 班华;班主任在促进学生素质发展中的特殊地位、作用和操作系统[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年10期
8 鲁洁;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的基础——道德教育当代转型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0年07期
9 王健敏;社会规范学习心理与品德建构[J];教育研究;2000年08期
10 蓝维;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J];教育研究;1998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典兵;探究性道德学习:一种新的道德教育模式[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年05期
2 梅玲;任建波;;影响儿童道德学习的外部环境归因与对策[J];小学教学参考;2008年12期
3 高岳仑;学习型社会的道德学习新启示[J];韶关学院学报;2002年07期
4 潘慧芳;唤醒儿童道德学习潜能的路径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5年02期
5 徐丹;;道德学习的三种途径[J];中国德育;2006年08期
6 古良琴,高良;综合单元性道德学习:内涵、价值、策略[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7 金生,
本文编号:24464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2446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