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自我同一性问题及对子女心理成长的影响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傅文青,郭玲玲,唐俊;德国家庭治疗理论与我国家庭对青少年行为的影响[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0年06期
2 赵旭东;系统家庭治疗中有关治疗关系的观点──附中德比较[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5年02期
3 吴艳红,J.David Knottnerus;日常仪式化行为:以知青为例的研究[J];社会;2005年06期
4 王汉生;刘亚秋;;社会记忆及其建构一项关于知青集体记忆的研究[J];社会;2006年03期
5 滕兆玮;;家长期望与儿童心理发展浅析[J];社会心理科学;2004年03期
6 王树青;陈会昌;石猛;;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发展及其与父母教养权威性、同一性风格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年02期
7 赵旭东;;系统式家庭治疗在中国的临床应用[J];德国医学;1998年04期
8 张居永;陈烯;;近五年来我国弱势群体心理问题研究述评[J];资料通讯;2007年06期
9 易春丽,钱铭怡,章晓云;Bowen系统家庭的理论及治疗要点简介[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慧;;传播中的仪式对于群体归属感建立的作用分析[J];编辑之友;2012年06期
2 王天红;;口述历史:国家图书馆关注的新领域[J];图书与情报;2006年05期
3 傅凌海;;家庭治疗的过去与现在[J];才智;2010年32期
4 朱红;;口述历史出版物热潮透视[J];出版科学;2006年04期
5 王琳;;后知青时代的知青活动研究——以老知青张承永“二次下乡”为个案[J];沧桑;2010年12期
6 王树青;宋尚桂;;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亲子依恋、因果取向之间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2年01期
7 姚俊;;失地农民市民身份认同障碍解析——基于长三角相关调查数据的分析[J];城市问题;2011年08期
8 刘红欣;;90年代我国关于“知青运动”专著撮要[J];当代图书馆;2001年01期
9 李云;;“范导者”的失效——当文本遭遇历史:《顽主》与“蛇口风波”[J];当代作家评论;2010年01期
10 李闻天;赵旭东;姚玉红;石志道;;低年级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家庭系统动力的关系[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文斌;;1例失眠症患者短期精神分析治疗报道[A];2006年度全国第九次精神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2 肖潇;丁成标;;大学生博客行为的心理解析[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素秋;“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关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艾娟;知青集体记忆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陶宇;单位制变迁背景下的集体记忆与身份建构[D];吉林大学;2011年
4 向前;政治身份体系下的社会冲突:文革初期群众行为的社会根源[D];复旦大学;2010年
5 李沛;祠堂、祠堂戏剧与社会整合[D];复旦大学;2011年
6 黄巍;“文革”时期女性形象政治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7 刘燕;后现代语境下的认同建构[D];浙江大学;2007年
8 白立娟;论改造主观世界[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9 张秀琴;家庭心理学思想的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0 鲁弘;知青记忆的不同书写[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海林;福建省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蒋丹;大学生自我认同与宿舍人际关系的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媛;进京农民工对其3-6岁子女的教育期望的个案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陈慧婕;残酷现实的文学表现[D];河南大学;2011年
5 吴倩;自我分化、应对方式及婚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6 王瑾;大学毕业生心理弹性、自我分化与就业焦虑的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7 刘中霞;青少年同一性风格的发展与个体健康关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丹;手机对于青少女同侪关系影响之探讨[D];南京大学;2011年
9 李铮;孤残儿童同伴交往与冲突解决策略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邹凤凤;政治符号运作:关于“上山下乡运动”中知青典型研究的一种新解读[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兴玲;;弱势群体心理失衡的原因探求[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林晓珊;“边缘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歧视探析[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5年01期
3 卢秀琼;期望效应与儿童家庭教育[J];涪陵师专学报;2000年02期
4 赵旭东;系统家庭治疗中有关治疗关系的观点──附中德比较[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5年02期
5 钱再见;中国社会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支持政策[J];江海学刊;2002年03期
6 陈运遂,曾贤贵;弱势群体生存现状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及对策[J];理论与改革;2005年05期
7 胡丰顺,钟青林;社会弱势群体仇富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其化解之道[J];理论界;2005年11期
8 王明珂;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J];历史研究;2001年05期
9 马继前 ,王民;弱势群体的心理困境[J];w挛胖芸,
本文编号:25593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2559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