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师素养论文 >

课程思维探微

发布时间:2019-11-21 06:25
【摘要】:课程领域诸多现象的存在为课程思维的存在提供了基础。影响课程思维的基本要素是哲学观及其表现出来的哲学思维方式。目前的课程思维基本上存在两大类别,它体现的是从现代走向后现代的变革,关注了人的存在。思维方式的选择与应用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人而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郭元祥;教师的课程意识及其生成[J];教育研究;2003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尚达;语文综合性学习与学生主体性发展[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2 陶志洁;建构英语教学中新的师生角色[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3 赵闯;;高校体育课教学分组的建构主义设计与试验[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4 贺佩蓉;;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综述[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6期

5 叶光华;董亚军;;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系统方法与构建[J];安徽体育科技;2006年04期

6 傅炳熙;个性化教育与语文课程改革[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7 梁书凤;;隐性课程:新课程改革目标的重要资源[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8 常蕤,马志凌,佘少华;课程走向自组织——后现代课程理论之复杂性解读[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9 张宏薇,陆作生;学校教育中各层次目标特点及关系的分析[J];北方论丛;2003年04期

10 郑晓齐,张豫;柔性网络教学资源库及其实现途径[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尚淼;;工业设计课程模块化模式教学探讨[A];Proceedings of the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 & The 11th China Industrial Design Annual Meeting(Volume 2/2)[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长吉;教学价值观念透视与反省[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2 邬烈炎;艺术设计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1年

3 唐德海;大学课程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4 黄忠敬;知识·权力·控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傅建明;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6 刘承波;信息时代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变革及其运行机制[D];厦门大学;2002年

7 王春燕;中国学前课程百年发展、变革的历史与思考[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8 周建平;追寻教学道德[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9 白芸;理解学生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裴新宁;面向学习者的化学教学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传新;论建立开放的高职高专大学物理课程体系[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2 郑晓梅;我国基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3 孙文浩;非制式评量透视[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4 焦炜;课程行动研究探析[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5 陈青;高中综合理科课程问题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张雯芹;贵阳市产业结构调整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课程目标定位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7 纪九利;中国普通高中物理教材的历史演变及现实启示[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8 郑伟;高中研究型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探索[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9 王晓敏;化学教学中的科学素质教育理论与实施体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10 邓友超;走向主体间意义的教师主体性——教育工具的一个目标[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谭和平,李其维;略论思维的可训练性[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04期

2 郭元祥;课程观的转向[J];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06期

3 张俭福;学生主体自控:教学中一个跨世纪的课题[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强;罗生全;;教师课程哲学观的生成及其实践功能[J];课程·教材·教法;2011年02期

2 张天雪;李娜;;教师教学准备行为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16期

3 于海波;;教师课程实施能力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1年12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史晖;转型与重构:中国近代课程制度变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廖辉;学校课程制度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4 苏强;教师的课程观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贾涛;课改十年:教师课程观念变革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2 方舒婷;教师课程理解的学科差异[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3 张攀;农村教师课程理解的问题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1年

4 曾ng;学生课程意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明;课程生成中的精神“相遇”[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638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25638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68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