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科学教育——一种历史的视角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赵敦华;第一次中西文化交流得失之考察[J];东南学术;2003年03期
2 张亚群;科举学的文化视角[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宝存;何谓大学——西方大学概念透视[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4期
2 马凤岐;“自由教育”涵义的演变[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2期
3 牛汝辰;地图测绘与中国疆域变迁[J];测绘科学;2004年03期
4 张亚群;科举评价:标准、视野与影响[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5 郑镇;走出人类“普遍沉沦”的艰难之旅——近代中西文化激荡中国人文思想的嬗变[J];东南学术;2004年06期
6 刘海峰;终结盲目批判科举的时代[J];东南学术;2005年04期
7 李立峰;科举学的文化地理视角[J];东南学术;2005年04期
8 张殷全;传教士与中国近代化学[J];大学化学;2003年05期
9 姚传森;清代钦天监的天文工作[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10 陈登;从西学翻译看利玛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樊志民;强百发;;中日韩农书的翻译及其传播研究[A];第六届东亚农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卫国;从医学人类学和科学社会学角度探讨压痛诊断方法[D];湖南中医学院;2002年
2 眭依凡;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与治校[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申仁洪;论教育科学:教育研究科学取向及其在中国的合理性建构[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李晓丹;17-18世纪中西建筑文化交流[D];天津大学;2004年
5 赵冬;近代科学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研究[D];山西大学;2005年
6 王冬青;明朝朝贡体系与十六世纪西人入华策略[D];复旦大学;2005年
7 靳莹;结构主义视角下的化学概念教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王雁;创业型大学:美国研究型大学模式变革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9 康全礼;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理念与教学改革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10 李超民;常平仓:美国制度中的中国思想[D];上海财经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绍根;《万国公报》传播近代科技文化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2 崔山;期万类之NB和,,思大化之周浃[D];天津大学;2004年
3 郝志洁;明末清初文人士大夫对基督教的认识[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邱广军;清末民初基督教在东北施医布道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赵栓林;对《代数学》和《代数术》术语翻译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6 张军;《汇报》思想研究:1898-1907[D];苏州大学;2005年
7 邹桂香;十六至十八世纪西学文献在中国的传播[D];郑州大学;2005年
8 鲁杨;信息技术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刘钧艳;近世中日西学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李国强;大学文化冲突的理论探索与现实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刘海峰;“科举学”:求解科举研究的最大值[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03期
2 叶舒宪;再论“文化”概念的破学科效应[J];南方文坛;2002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向东;对科学文化和科学教育的思考——兼谈素质教育的几个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02期
2 薛焕玉;;运用相似性原理进行科学教育促使儿童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兼评未成年人心理问题的社会文化原因[J];未来与发展;2005年01期
3 项红专;;科学教育的文化使命[J];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07期
4 贾小娜;;做一个会思考的孩子[J];教育;2007年01期
5 陶行知;;关于科学教育——致庄泽宣[J];生活教育;2007年03期
6 罗伯特E·亚吉尔;钱金华;;科学教育 贵在问题[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0年06期
7 王素;;加拿大的STS课程计划与科学教育[J];外国教育研究;1992年04期
8 李皖生;;美国竭力填补数学和科学教育的差距[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2年06期
9 丁沅;科学教育与劳动、技术教育[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10 杜以德,乐传永;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论[J];齐鲁学刊;199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L.皮尔斯·威廉姆斯;刘娜;;法拉第所受的科学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张彬;付东升;;杜亚泉科学教育实践及其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熊士荣;肖小明;苟娇娇;;论科学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的契合[A];第五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檀慧玲;;赫胥黎在近代科学教育普及和发展中的作用[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李文奎;;英国教育家的科学教育思想初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杨惠仙;宋振东;;普及科学教育 树立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 改善国民素质[A];科学发展与农村教育——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7 曲铁华;马艳芬;;论丁文江的科学教育思想与实践[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王嘉毅;梁永平;;中国科学教育的文化使命[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张莉;彭蜀晋;;提高科学教育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效果的思考[A];第五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李静雯;韩丽丽;陆真;;科学教育中的ICT素养的培养——2005美国科学教育ICT素养框架图研究和探讨[A];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新模式研究[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振海;科学教育在英国[N];中国妇女报;2001年
2 本报记者 翟晋玉;重新看待科学教育[N];中国教师报;2005年
3 宝塔区王家坪小学 阿鹏鸣;浅谈“做中学”科学教育的策略[N];延安日报;2007年
4 杨炎轩;深入探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N];中华读书报;2007年
5 罗星凯;第十八讲教学基础设施建设[N];科技日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杨桂青;强斯眼中的科学和科学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4年
7 记者 邵斌;科学教育不等于学科教育[N];大众科技报;2000年
8 本报记者 杨婷 郝建玲;让科学点亮孩子们的心灵[N];科学导报;2005年
9 魏歆昀;美国是如何开展科学教育的[N];中国改革报;2003年
10 田建国;树立科学教育发展观[N];中国教育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朝晖;知识与控制:中国古代科学教育的社会学解读[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2 金京泽;韩国科学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陈刚;科学发现学习的认知机制与学习环境建模[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4 郭长江;中国近现代科学教育变革的文化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王建平;中国现代语境下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6 孙可平;STS教育:挑战与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7 马敏;PCK论[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杨昭宁;学校科技风险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9 曾东;教育与人的现实生命[D];吉林大学;2008年
10 孙大廷;美国教育战略的霸权向度[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齐利;现代教育技术在科学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2 盛礼萍;科学教育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探索[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3 檀慧玲;赫胥黎科学教育思想探析[D];河北大学;2006年
4 代洪臣;国民政府时期科学教育思想研究(1927-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王书伟;对斯宾塞科学知识价值体系的分析与评价[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闫虹;斯宾塞科学教育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王者鹤;阿什比技术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述评[D];河北大学;2005年
8 黄道鸣;基于Web的科学教师培训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9 刘晓兰;产业革命后英国科学教育滞后原因探析[D];河北大学;2006年
10 王玉霞;严复科学教育思想探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667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2566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