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师素养论文 >

论学校“群体道德”

发布时间:2017-04-20 06:17

  本文关键词:论学校“群体道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群体是人类的基本存在方式,那么群体之间是否存在道德问题?这似乎是被人们遗忘的问题,人类在生活中,除了以个体的身份参与活动之外,还以群体成员的身份参与社会实践,群体是由个体组成的,但却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群体的思想也不是个体思想的简单综合。群体不同于个体,个体之间的交往有个体道德作为指导和规范,群体之间却少有群体的规范,人们甚至很少意识到群体之间的交往也存在道德问题。尼布尔认为个体是道德的,群体是不道德的,或者说群体道德低于个体道德,这种观点不同于马克思的观点:群体道德高于个体道德。从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我们似乎预见了群体道德的可争论性,也从侧面说明了群体道德的重要性。尼布尔虽然对群体道德持悲观的态度,认为群体道德低于个体道德,但是他也认为群体可以作为主体接受教育的影响,使之变得趋向道德。 以此为基点,本文探讨了学校这个群体内的小群体之间的道德状况,并针对几个画面描述群体之间道德的和不道德的现象,分析产生群体冷漠和不和谐的深层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学校群体道德教育问题。 本论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解读群体道德。通过对群体和群体道德概念的解读,分析群体道德和个体道德的差异,并提出学校群体道德这一论题。 第二部分,学校中的群体道德。通过几个画面的描述,分析学校中群体交往存在的道德和不道德状况以及出现不道德现象的原因,并把原因归于两个方面:群体和群体道德被忽视、学校道德教育不完善。 第三部分,学校群体道德的影响和作用。探析群体道德对个人和群体以及社会的影响,群体道德对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对道德教育理论的完善以及对和谐校园的建设方面的作用。 第四部分,思考:如何实施学校群体道德教育。这一部分分别从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四个方面尝试如何实施学校群体道德教育。 总之,学校群体道德是群体道德一个小的组成部分,对学校群体道德的研究是整个群体道德研究的衍射,透过学校群体道德研究,促进校园德育环境的优化,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完善道德教育理论,并对社会群体道德研究起到开拓者的作用。
【关键词】:群体 群体道德 群体道德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G41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9
  • 引言9-10
  • 一、解读群体道德10-25
  • (一) 群体10-15
  • 1. 群体的含义10-12
  • 2. 群体的相关研究12-15
  • (二) 道德及道德涵义的窄化15-17
  • 1. 中国关于道德的涵义及其演进15-16
  • 2. 西方关于道德概念的诊释及其演进16
  • 3. 道德内涵的走向16-17
  • (三) 群体道德17-22
  • 1. 国外对群体道德的研究18-20
  • 2. 国内关于群体道德的研究20-22
  • (四) 群体道德和个体道德之比较22-25
  • 1. 道德行为的人性论基础不同22-23
  • 2. 道德的行为主体不同23
  • 3. 道德行为的影响不同23-25
  • 二、学校中的群体道德25-37
  • (一) 学校群体道德的表现25-30
  • 1. 学校群体的协作25-28
  • 2. 学校群体的良性竞争28-30
  • (二) 学校群体不道德的表现30-33
  • 1. 学校群体之间的冷漠30-32
  • 2. 学校群体之间的不良竞争32-33
  • (三) 学校群体不道德现象之归因分析33-37
  • 1. 群体作为道德行为主体的不确定性33-35
  • 2. 学校道德教育不完善35-37
  • 三、学校群体道德的影响及其作用37-44
  • (一) 学校群体道德的影响37-41
  • 1. 群体道德对个人的影响38
  • 2. 群体道德对群体的影响38-40
  • 3. 群体道德对社会的影响40-41
  • (二) 良好的学校群体道德的作用41-44
  • 1. 有助于道德教育理论的完善41
  • 2. 有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41-43
  • 3. 有利于学校群体的和谐发展43-44
  • 四、学校群体道德教育探索44-59
  • (一) 认识群体的道德性——群体道德教育的认知基础45-47
  • 1. 帮助学生认识群体和群体交往45-46
  • 2. 帮助学生认识群体道德和学校群体道德46
  • 3. 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46-47
  • (二) 培养学生的类感情——群体道德教育的情感基础47-54
  • 1. 提高道德移情能力47-51
  • 2. 培养宽容的品性51-52
  • 3. 激发共同的使命感52-54
  • (三) 形成忠诚的新理念——群体道德教育的意志力基础54-57
  • 1. 新忠诚观与群体道德教育54-56
  • 2. 培养批判性的忠诚56-57
  • (四) 培养参与意识——群体道德教育的实践基础57-59
  • 1. 培养学生的群体合作精神57
  • 2.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57-59
  • 结语59-60
  • 参考文献60-64
  • 后记6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阎孟伟;;“道德危机”及其社会根源[J];道德与文明;2006年02期

2 冯建军;论道德与道德教育范型的嬗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02期

3 陈岚;学校道德教育的危机与出路[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1999年04期

4 杨琳;;麦金太尔视野中的道德危机[J];理论界;2006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卢斌;当代中国社会各利益群体分析[D];武汉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洪丽;高中生利他行为与移情、道德判断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2 陈美英;中华传统道德与当代学校道德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杨涛;论宽容教育[D];河南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论学校“群体道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80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3180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010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