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社会学:透视学校“生活德育”的新视角
发布时间:2017-08-01 19:03
本文关键词:空间社会学:透视学校“生活德育”的新视角
更多相关文章: 空间社会学 学校“空间性” 学校日常生活 生活德育 道德规范 新视角 道德可能 社会关系 德育功能 道德标准
【摘要】:学校作为一种社会构造的"空间",一种社会精心设计的"文化装置",其必然隐蔽着社会的秩序与规范,并对生活于其中的人发挥着潜移默化的控制与影响。因此学校"空间"蕴含着"生活德育"功能。然而,学校"空间"在促成学校日常生活中道德可能的同时,由于其道德规范的预设性、道德标准的专断性,道德逻辑的功利性,使得"空间"本身也成为学校日常生活中道德水平的一种限度。从空间社会学的视角出发,透视学校"空间"中生活德育的可能、机制及限度,进而促进学校"空间"生活德育功能的发挥,不仅是学校生活德育研究的一个新视角,更是学校生活德育研究的一个崭新的领域。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关键词】: 空间社会学 学校“空间性” 学校日常生活 生活德育 道德规范 新视角 道德可能 社会关系 德育功能 道德标准
【分类号】:G41
【正文快照】: 一、隐蔽的秩序与规范:“空间”的社会学意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见到这样的情形:当人们会聚于一个特定的空间与场所(如会场、餐厅)中的时候,处于较高地位的人总是占据宽敞、核心、视觉聚焦的位置,而地位较低的人则要退居偏僻、局促的角落里,这表明,“空间”总是弥散着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永兴;生活德育:真实产生力量[J];思想.理论.教育;2005年02期
2 易高峰;生活德育:走出学校德育困境的一条有效途径[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3 刘超良;生活德育探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24期
4 ;报刊撷英[J];山东教育;2005年14期
5 孙俊才;品德教育和生活德育的比较[J];教育科学研究;2004年08期
6 龚永兴;德育如何贴近生活?[J];江苏教育;2005年03期
7 孙俊才;论“生活德育”参照下的德育模式建构[J];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12期
8 刘超良;试探陶行知的生活德育思想[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04期
9 陈丽s,
本文编号:6057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605703.html